2020-12-30

2021-2022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台鑒:

2021-2022年度財政預算案的建議書 – 保持穩定,開源節流

就2021-2022年度財政預算案,本人有以下建議:
  1. 保持各經常開支如社會福利、教育及醫療衞生等穩定增長;
  2. 審視每項一筆過或非經常開支的運用,包括仍未進行的大型基建資金;
  3. 紓困措施望能惠及每位市民;
  4. 節流之餘,積極開源。
   

利用100億元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以維持醫療衞生經常開支正常增長

在2019年初,司長吸納了本人聯同袁國勇教授和龍振邦醫生在2017年提出「公共醫療撥款穩定基金」的建議,成立了100億元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及預留50億元推動醫院管理局加快更新或添置醫療設備,是聆聽民意、體恤病人之舉。

與其他一次過撥款的應急基金不同,我們期望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可持續 ,必要時可再注資,由司長決定何時運用。預期經濟在未來一段日子會持續低迷,政府收入有可能大幅下跌,本人依然希望一些涉及民生和投資未來的經常開支,如社會福利、醫療衞生和教育等可穩定增長,倘若政府因為收入減少而須削減公營醫療撥款,亦希望司長務必動用基金,補助公營醫療經常撥款的差額,維持公營醫療服務水平及增長。兩年前積穀,現在便可用於防饑。

   

持續投資「尖端醫療儀器及培訓」

財政司司長在2019年初也吸納了我們在2018年提出的建議,注資50億為公立醫院提供額外資源購買尖端醫療儀器,當年在建議書提及的基因組測序 (full genome sequencing)及移動臨床監測 (mobile clinical monitoring),在2020年大派用場,是及時雨。

現時公營醫療機構的科技使用往往比歐美國家落後數年,資源限制為主因,加上購買前必須經過漫長討論,過程繁複,進度緩慢,很多「先進尖端」醫療儀器抵港後已經變得過時。這50億元主要為公立醫院提供額外資源購買尖端醫療儀器,並簡化程序、加速審批及提升服務質素,讓病人能及早獲得現代科技之便。希望司長能繼續注資及支持「尖端醫療儀器及培訓」。

   

審視仍未上馬的大型基建資金可持續性

在2019-2020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第123點,“未來數年,基本工程的年度開支預計會增至超過一千億元,整體建造業每年的工程量亦會增至超過三千億元,包括興建公私營房屋、推進醫院發展及重建計劃、發展及擴建新市鎮和新發展區,以及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

本人建議政府重新及全面審視仍未進行的大型基建,特別一些爭議性大、效益成疑的基建工程,在經濟衰退週期時其資金的可持續性,必要時應叫停該項目。

  

紓困措施宜用簡單直接的方法,令每位市民受惠

政府每年都會有不同「派糖」的措施,可是有時候反而惹來批評,我認為原因是「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本人建議司長用簡單直接的方法落實紓困措施,減少繁複申請、審批和派發手續,減少行政費用,令每位市民能受惠,而較富裕的市民則可以選擇不提取或選擇捐助慈善機構。

   

為私營醫務及牙科診所提供資助

自2019冠狀病毒爆發以來,私家醫生和牙醫在疫情下仍然在社區為病人提供醫療服務,嚴防病毒傳播。他們必需有足夠的防護裝備及診所消毒物資,才能應付這場持久的疫情。私家醫生及牙醫在過去一年,不但要自資防疫裝備,亦遇到營運困難,一旦多間私家診所防護裝備短缺而被迫停診,勢必加劇公營醫療的負擔。

因此,政府若再推出「防疫抗疫基金」,望能提供緊急資助予私營醫務診所和牙科診所。

   

節流之餘,積極開源

香港醫療世界聞名。2009至2011年三個年度的施政報告提出六項優勢產業,當中包括醫療產業,本港醫療業界除醫療產業外,還可對檢測和認證產業、創新科技產業作出貢獻。

雖然其後政府並沒有推動醫療產業,但境外人士來香港接受醫療服務需求大增,包括產科、手術內視鏡、私家專科門診、身體檢查、注射疫苗和醫學美容等,香港的醫療專業水平及投訴機制,都給予境外人士信心。香港的醫療產業實在有很大發展空間,我建議政府積極研究發展醫療產業的方向和可行性,相信可為政府大幅開源。

本人祈盼司長細心聆聽及吸納醫學界的意見,致力改善本港的醫療服務,造福市民。

        順頌

台安

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 謹啓

2020年12月29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