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8

成功爭取增加長者醫療券累積金額去買花膠



在2019-2020財政預算案,為合資格領取長者醫療券的長者一次性地提供額外$1000金額,醫療券的累積上限亦會由$5000增至$8000元,增加使用彈性 [註一]。

長者醫療券的前因 (2007年)

2007-2008年施政報告中公布,政府於2009年1月推出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初時為70 歲或以上長者每人每年提供5張面值 50 元的醫療券,以資助他們使用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註二]。
醫療券可用於西醫、中醫、專職醫療及牙醫服務,亦可用於預防性的 (例如身體檢查或疫苗注射) 或治療性的服務。

長者醫療券最初目的 (2007-2008年)

這項措施的目的 :
  1. 是要回饋長者,令他們可更自由在自己所屬的社區內選擇各類型的基層醫療服務,減少輪候 [註二 施政報告]。計劃會試行 「錢跟病人走」的概念 [註三 立法會文件],讓長者選擇最切合他們需要的私營醫療服務,包括預防性護理服務 [註四 醫療券網站]。
  2. 亦希望藉此鼓勵長者善用基層醫療服務,並與家庭醫生建立持續照顧的關係,以加強健康保障 [註二 施政報告]。試驗計劃鼓勵長者向熟悉其健康狀況的私家醫生求診,從而與 私家醫生建立更密切的關係,這亦有助推廣家庭醫生的概念 [註四 醫療券網站]。

林鄭月娥指出,長者醫療券的金額已從初期的650元增至現時2,000元,使用率高達九成,惟做不到應有作用,未能分流入住醫院及急症室的人次。她指不介意增加醫療券金額,但要知道醫療券是用得其所抑或適得其反,又引述有業界人士指醫療券計劃令長者並非只向同一名醫生求診,對推動基層健康未必有效。她透露已要求食物及衞生局全面檢討醫療券效能,並會公布檢討結果。[註五 香港01]

長者醫療券的規限 (2008年)

  • 醫療券可用於私營西醫、中醫、牙醫、脊醫及專職醫療及化驗服務(專職醫療及化驗服務須按現行的轉介安排提供),
  • 亦可用於預防性及治療性的服務,
  • 但不可用於在藥房購買藥物或購買其他醫療用品
  • 醫療券亦不可用於獲資助的公共醫療服務,包括向私營市場購買的公共資助醫療服務 [註三 立法會文件]。

長者醫療券的被濫用 (2018年)

買眼鏡

買花膠、奶粉

每年的財務委員會都會審核開支預算,當中有很多議員包括我會追問醫療券,以下的數字是2016年的 [註六]:
  • 醫生的申領金額和宗數最多,原本是長者醫療券最初目的。醫生平均每宗$326.34,大概市場價錢,排名第八;
  • 看看視光師醫療券申領金額排第三名,每宗申領平均金額最高,$1769.26!這只是平均數而已。


濫用長者醫療券的後果?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在2017年12月6 日書面答覆立法會質詢:長者醫療券計劃 [註七]
  • 衞生署會就每宗有關醫療券的投訴、媒體報道、相關情報等作適當的跟進。
  • 如發現有參與計劃的服務提供者不遵守計劃協議的條款和條件,其相關的醫療券申報將不獲政府發還款項;如政府已支付有關款項,亦會向有關服務提供者追討相關款項。
  • 如懷疑有關服務提供者涉及詐騙,衞生署會將有關個案轉介警方及/或相關執法機構。
  • 若懷疑有服務提供者涉及專業行為失當,衞生署會轉介有關個案至相關的專業管理委員會跟進。
那麼多的報導和投訴,究竟有多少人被檢控?  答案是多年來只有一個 (截至2017年10月底)


結論


  1. 醫生以前常被攻擊,醫療券有問題是醫生的錯,醫療券計劃令長者並非只向同一名醫生求診,對推動基層健康未必有效,又怪責醫生。
  2. 感謝傳媒報道太陽眼鏡和花膠,也多得政府監管不力,醫生的壓力減少了。
  3. 配太陽眼鏡和買花膠,肯定有違長者醫療券目的和規限。
  4. 大部份議員只會忙著成功爭取增加長者醫療券金額,結果成功爭取去買花膠,卻很少人落力阻止長者被有心人欺騙金錢。

我作為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主席,將會在下次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討論長者醫療券 [註八],歡迎大家去信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秘書,待我為你追問政府。(panel_hs@legco.gov.hk)


2019-02-27

陳沛然醫生議員回應2019-2020年度財政預算案


財政司司長("司長") 今日公布的財政預算案 [註一],經常醫療開支預算806億元,較去年增加10.9%,佔整體經常開支18.3%,當中醫管局的經常撥款687.89億元,增幅超過一成。政府除了因應流感高峰引致人手緊張及病房使用率超出負荷等問題,額外增加撥款外,亦就公營醫護人員及支援團隊以專業和熱誠守護市民的健康予以肯定 [第145段],令同業久旱逢甘露,本人十分支持。

首先,歡迎司長要求醫管局提出對策,以提高士氣,挽留人才 [第148段]。預算案吸納了本人聯同袁國勇教授和龍振邦醫生提出的建議 [註二至五],包括:
  1. 額外預留50億元,加快添置醫療設備及引進尖端醫療儀器及提供培訓,有助提高效率及醫療成效  [第149段];
  2. 預留100億元作為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 [第150段];
  3. 向關愛基金和撒瑪利亞基金額外注資,支援不常見疾病,包括罕見疾病和末期癌症病人,以紓緩病人因為長期使用極度昂貴藥物,及支援昂貴診斷檢查費用的財政壓力 [第151段]。
將於今年第三季投入服務的葵青區地區康健中心,獲撥款超過1億5000萬元。但這項試點計劃如何與現有的基層醫療服務協調,避免資源重叠,真正提升「市民預防疾病的意識和自我管理健康的能力」,減輕公營醫療的壓力,亦十分重要。

本人支持將長者醫療劵累積金額上限由5000元增至8000元。不過,按衞生署由2015-2018年5月底共接獲160宗涉及醫療劵投訴或媒體報道,當中包括懷疑詐騙、不當申報及濫收費用,加上醫療劵可用範圍越來越廣,市場亦越來越大,署方必須檢討計劃成效,加強監管。

司長在預算案中責成醫管局必須妥善規劃和管理公立醫院服務 [第147段],政府外判了公營醫療予醫管局,當出現管理不善的情況,政府確是有權責要求醫管局問責。為此,本人促請政府鞭策醫管局,以理順醫療服務及改善人手編製,在每年流感高峰期1至2月的8個星期,內科、兒科病房和急症室都是情況最惡劣的重災區,這段時間集中將資源和人手放在這3個特別水深火熱的部門。司長寄語醫管局不要辜負市民的厚望 [第147段]。


立法會議員陳沛然醫生 謹啟
2019年2月27日

2019-02-23

條友好寸叫佢Jason都唔采


今日出席活動支持少鹽少糖,嘉賓名牌打錯了名字,官方有點緊張,我毫不介意 [註一],並回覆:「無問題,放鬆啲,講吓笑咋」。

跟大家分享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我以前做大學醫院十年,見過有些人明明不是大學教職員,只是榮譽乜乜教授,但是強要別人叫他教授,自我感覺良好。其他人看在眼裡,心裡有數。

另一個故事,我以前曾經做過很多次大會司儀,要介紹主家席嘉賓的名字和身份,因為有些嘉賓會有多重身份,我每次都很緊張事前在網上核對名字,宴會開始前我又會走到每位嘉賓再三確認其名字和身份。
例如我對梁智鴻醫生說,介紹他為行政會議成員,還是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他每次都回答說無所謂,叫名字梁智鴻可以了。
記得在2012年6月尾,週年晚宴,我又要做司儀,我又很緊張對名,因為梁智鴻醫生最後一刻才到會場,所以我沒有機會沒有時期對名。到正式時,我介紹說:「梁智鴻醫生,行政會議成員...」台下有人很驚訝,之後告訴我特首剛換屆,也換了行政會議成員,所以我錯了。我連忙向梁智鴻醫生道歉,他笑笑說不介意。
2017年我找梁智鴻醫生做專訪,「醫委會改革的前世今生」[註二],我從提5年前自己的失誤,再三向他致歉,和感謝他大人有大量。他笑笑說早已忘記了。

我以前也曾經犯了錯,所以很明白作為主辦單位弄錯名字的心情。感謝梁智鴻醫生,我從他身上學習到待人處世的態度。所以,我告訴官方朋友:「笑一笑,不介意,忘記了。」


[註一]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眾人如何得意,獨他一個皆視有如無,毫不介意。因此眾人嘲他越發呆了。”
[註二] 醫委會改革的前世今生 - 梁智鴻醫生專訪
[註三] 歷史歷奇,肚可撐船的丞相,竟是...


陳沛然醫生議員上
2019年春

2019-02-22

醫療政策的因果


我發現病房爆滿,官方沒有老實告訴我們,沙士後公謍醫院病床數目減少了,也有十多年沒有興建新醫院 [註一]。人口不斷增加,病床少了,病房不爆滿才怪。

今天的果,昨天的因。

我說過,公共政策不能點石成金,今年給錢,明年收貨解決問題 [註二]。如果我們今天想多一間2000床的新醫院,究竟要多少時間呢?
  • 香港兒童醫院,行政長官在其 2007-2008 年度的施政報告中公布 [註三],資料研究部在2012年3月7日發表 [註四],2013年6月 財委員會批准撥款 ,非經常撥款 130 億元,2014年2月25日 動土儀式 [註五],直至2018年12月分階段啟用 [註六]。即是11年時間。
  • 啓德醫院,2016年施政報告公布10年醫院發展藍圖 [註十],預計在2025年落成,也是大概10年。
  • 中環及灣仔繞道 (2009年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2019年延遲了兩年才通車。) 10年。
  • 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 (2009年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2018年通車。) 9年。


[註七:香港統計年刊]

為何2000年至2017年17年間沒有新大型醫院落成?那麼讓我去查看1997至2006年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看看那些年的政策。

1997至2006年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

2019-02-21

香港人口及醫療政策資料庫


很多人變成專家討論醫療問題,很少人肯花少少時間找尋證據,我為各位列出跟醫療政策有關的重要資料庫,希望大家看第一手資料和數據。

醫療衞生撥款

在財政預算案 [註二],每年所用的名稱都不同,經常性撥款和一筆過撥款是完全不同的。
  • 公共醫療開支 (2018年)
  • 醫療衞生的經常開支 (2011、2013年)
  • 醫療衞生經常開支/撥款 (2012、2014-2017年)

我在2016年12月7日立法會會議上,問政府有關醫院管理局撥款 [註一]
  • 問:政府根據甚麼指引及因素釐定向醫管局提供的經常撥款總額?[註一]
  • 答:政府在釐定向醫管局提供的經常撥款額時,會考慮一系列因素,包括醫管局的實際營運需要和財政狀況,以及政府的整體財政狀況等... 


15年以來,政府曾於2003-04、2004-05及2005-06年度削減衞生經常開支,政府亦曾因為內部推行「0-1-1」節約方案,在2016-17年度削減醫管局撥款  [註一和註二]

因應以上的回覆,我在2017年1月10日寫建議書給特首,建議公共醫療經常性撥款,應該採用一個以人口為基礎的撥款模式,增加撥款也應該加入人口老化、預防醫學、尖端醫學研究等因素 [註十六]

2017年10月11日特首發表2017年施政報告 [註十],第160段提及:會引進新安排,承諾會每三年為一周期,按照人口增長比例和人口結構的變動,逐步遞增給醫管局的經常撥款... 

公營醫院病床數目

全港病床數目,可以到香港統計年刊 Hong Kong Annual Digest of Statistics [註四],留意截數日是12月31日。

人口政策如何影響醫療 (二) - 沒有統計數字



2018年7月4日,我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問有關新來港定居人士在公立醫院接受長期醫療服務 [立法會質詢]。問題 (黑色),官方答案 (紅色)。

(一)過去五年,每年有多少名新移民來港及其佔香港人口的百分比;
  • 2.4% (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 政府統計處沒有2013至2015年及2017年的相關統計數字

(二)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有多少名新移民於公立醫院接受長期醫療服務,以及所涉公帑金額為何;
  • 醫管局沒有備存就新來港人士於公立醫院接受長期醫療服務,以及所涉公帑的統計數字

(三)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i)在公立醫院接受洗腎服務的新症和舊症數目分別為何、(ii)洗腎服務的單位成本,以及(iii)新症輪候時間的中位數和第90百分值分別為何;
  • 新症 (~1100) 和舊症 (~5800)
  • 醫管局沒有備存病人接受洗腎服務的輪候時間統計數字
  • 醫管局沒有就接受洗腎服務的單位成本備存分項統計數字

(四)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有多少名新移民在公立醫院接受洗腎服務;當中有多少人有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金,以及有多少人來港不足一年(按醫院聯網表列分項數字);
  • 醫管局沒有備存有關新來港人士及領取綜援人士於公立醫院接受洗腎服務的統計數據

(五)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有多少名曾在香港以外地方接受腎臟移植的人士,獲公立醫院或診所處方抗排斥藥物,以及每次診症的單位成本為何,並按他們進行腎臟移植手術的國家/地區列出分項人數,以及當中屬新移民的人數;及
  • 曾在香港以外國家/地區進行腎臟移植,並在公立醫院接受跟進照顧的病人數目大概2600。
  • 醫管局沒有就在香港以外國家/地區進行腎臟移植後,並在公立醫院接受跟進照顧的病人每次腎科診症的單位成本,以及當中屬於新來港人士的數目備存分項統計數字

(六)是否知悉,過去五年每年各公立醫院全職泌尿科和腎科醫生的(i)人數、(ii)新入職人數、(iii)離職人數及(iv)流失率,並按職級以表列出分項數字?
  • 醫管局沒有就泌尿科和腎科醫生人數、入職人數、離職人數及流失率作分類統計


事實上,香港人口從2000年來增加了726,700人 (10.9%),新增的人是小朋友或是老年人,必定會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究竟要興建學校?還是醫院和老人院?沒有統計數字,只談願景,什麼2025、2030、2035只會是空談,只會重蹈覆轍。

「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得到任何教訓。」

陳沛然醫生議員敬上
2019年春


2019-02-20

人口政策如何影響公共醫療?


人口政策如何影響公共醫療?以九龍東,基督教聯合醫院為例,聯合醫院內科病房爆滿,是沒有床還是沒有人?

觀塘區內科病床數目

根據醫管局統計年報 [註一] 和立法會文件 [註十七] ,聯合醫院內科病床數目,在2004年是568張病床,在2017年是526張病床,13年間減少了42大張床。兒科病床是零增長 [註十七]。


觀塘區14個新公共屋邨

觀塘區現有35個公共屋邨,由2008年起,增加和重建了14個公共屋邨,包括:安泰邨、安達邨、彩福邨、彩德邨、秀茂坪南邨、彩盈邨、油麗邨、安田邨、鯉魚門邨、秀茂坪邨 (加建)、油塘邨 (2000年重建)、藍田邨 (2009年重建)、牛頭角上邨 (2002年重建)、牛頭角下邨 (2012年重建)、認可人口共超過10萬 [註三、四 - 香港房屋協會網站]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的情況)。以上只是公共屋邨,還沒有計算私樓呢。


觀塘區人口變化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中期人口統計,在區議會觀塘分區劃分的人口:
  • (2006年) 觀塘區人口 587,423,年齡中位數 40.0歲,65歲以上人口 94,195 (16%) [註五];
  • (2016年) 觀塘區人口 648,541,年齡中位數 43.8歲,65歲以上人口 111,259  (17.1%) [註六]。
即在觀塘區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間,人口增加了61,118,當中增加了17,064名65歲以上的人口。人多了,老化了,聯合醫院竟然是減了病床數目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 醫療


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醫療部份主要在第八章 (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第五節 (塑造健康灣區)。[政府粵港澳大灣區網頁]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二,在全份綱要,「醫」字出現了39次,當中「中醫藥/中藥」出現了14次(超過1/3),其他包括醫學研究、醫療數據、醫療設備、醫療保險產品、醫養結合、醫療資源等。


三,醫療部份在第八章第五節 (塑造健康灣區),文字如下:
  1. 密切醫療衞生合作
  2. 推動優質醫療衞生資源緊密合作,支持港澳醫療衞生服務提供主體在珠三角九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設置醫療機構,發展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
  3. 支持中山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
  4. 深化中醫藥領域合作,支持澳門、 香港分別發揮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藥檢測中心優勢,與內地科研機構共同建立國際認可的中醫藥產品質量標準,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支持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展中醫藥產品海外註冊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發展健康產業,提供優質醫療保健服務,推動中醫藥海外發展。 
  5. 加強醫療衞生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開展傳染病聯合會診,鼓勵港澳醫務人員到珠三角九市開展學術交流和私人執業醫務人員短期執業。
  6. 研究開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服務,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完善緊急醫療救援聯動機制。
  7. 推進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
四,全文369個字,共7個重點,「合作/聯合」合字出現了12次,「中醫藥/中藥」出現了9次,也佔了超過1/3 篇幅。

五,
(私營) 推動優質醫療衞生資源緊密合作,支持港澳醫療衞生服務... 設置醫療機構;
(公營) 研究開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服務,探索在指定公立醫院開展跨境轉診合作試點。

六,特別點名支持中山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

七,粵港澳研大灣區醫療發展 9港專家獲委顧問 [信報2018-1-9]
  1. 梁錦松 (前香港財政司司長)
  2. 高永文 (食物及衞生局前局長、全國政協委員)
  3. 梁卓偉
  4. 胡定旭 (全國政協常委)
  5. 梁智仁
  6. 藍輝耀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
  7. 勞力行 (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
  8. 劉澤星
  9. 黃金月 (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院長兼理大護理學院教授)



陳沛然醫生議員上
2019年春





2019-02-19

星期二的醫生議員

每逢星期二早上看門診,通常無時間吃午飯 (可以減肥),緊接下午是膽管照鏡術師,故此今天未能出席官式午宴。

陳沛然醫生議員上

2019-02-18

人手不足,黑人問號?



護士出來說護士人手不足,某些人士 (官員、議員、編輯) 卻說要引入海外醫生。(黑人問號?)

醫生說醫生人手不患寡而患不均,是醫管局管理的問題。政府給了額外醫生予醫管局,正增長800名 (從2011年) 至2191名 (從2000年增加了56%),當中包括很多海外醫生。

我見到大部份人都是印象派,抽水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說話/開會/意見的人多,落手做事的人少。我請大家三個"不":
(1) 不要立場先行;(2) 不要只看二手資料 / 評論 ,要看最原本的文件、原始數據;(3) 不恥下問。

陳沛然醫生議員上

2019-02-17

中史和醫管局


五年間,醫管局由「山頭主義」到「中央集權」。

中國歷史告訴我們,三國西晉的山頭主義,由諸侯到八王,分裂至南北朝。

宋朝的中央集權,強幹弱枝,無力抵抗境外勢力入侵,亡國。


過猶不及。學習中國歷史的重要性,是從人家的錯誤中學習,可惜人類總要重複同樣的錯誤。「歷史給我們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無法從歷史得到任何教訓。」


2019-02-13

有人說,政府有錢,為何給了錢不能解決香港醫療問題呢?




有人說,政府有錢,為何給了錢不能解決香港醫療問題呢?

一答:經常性撥款和一筆過撥款是完全不同的。

政府對「經常性」開支是十分手緊的,是會加重長遠財政負擔,例子有退休保障、小班教學;相反,政府對「一次性」撥款卻很豪氣,因為不用擔心長期責任。



二答: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萬不能。

第一,撥款不足是問題癥結,看看歷史:
  • 回歸20年以來,政府曾於2003-04、2004-05、2005-06年度削減衞生經常開支,另外,政府亦曾因為內部推行「0-1-1」節約方案,在2016-17年度削減醫管局撥款,醫管局不能減服務,只能凍結人手,例如推出「肥雞餐」和關閉護士學校以節省人手開支 [註一]。不是錢的問題嗎?
  • 2015年,政府決定公務員薪酬水平調整3%,卻說資助機構包括醫管局員工薪酬非與公務員掛鈎,打擊醫生士氣,引發不滿,又是錢的問題 [註二] [註三]。
  • 1997年,當時政府教育統籌司王永平承認「醫生似乎有供過於求的情況」,醫管局總裁楊永強解釋,由於資源所限,醫管局不能吸納所有醫科畢業生,是錢的問題 [註四] [註五]。
第二,政府在2018年給公共醫療的712億,看似很多,但是,712億除以約745萬人 = $9557 (每人每年),全包365日24小時不封頂和必包底的安全網,任何保險公司也不能用$9557承包[註六] [註七]。


我一向以來的建議都具針對性:

2019-02-11

香港醫療問題探討 -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不患寡而患不均。


香港醫療問題,忽然人人是專家,個個提意見,我建議三個"不":
  1. 不要立場先行;
  2. 不要只看二手資料 / 評論 ,要看最原本的文件、原始數據;
  3. 不恥下問。
我為大家整理一些原始數據,以供各位專家參考,看完後才提意見也未遲:

過去15年,硬件軟件不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軟件) 我在2016年當選立法會議員後,第一條問政府的質詢是針對醫院管理局撥款 [註一],發現原來政府在釐定向醫管局提供的經常撥款額時,考慮的因素,不包括人口、老化、輪候時間,而是考慮政府的整體財政狀況。我明白香港政府一向審慎理財的原則,量入為出,收支平衡,這是基本法第107條的框框 [註二]。

(軟件) 回歸20年以來,政府曾於2003-04、2004-05、2005-06年度削減衞生經常開支,另外,政府亦曾因為內部推行「0-1-1」節約方案,在2016-17年度削減醫管局撥款 [註三、四]。政府減衞生經常開支,醫管局不能減服務,只能凍結人手,例如推出「肥雞餐」和關閉護士學校以節省人手開支。


(硬件) 為何沒有病床?

2019-02-04

如果李牧做弱隊的領隊


大家都知道我的正職是足球員,有朋友問,為何看面書覺得我常常贏波呢?我回答說,只是報喜不報憂,唔通我俾人炒0比8,又大鑼大鼓講俾人聽咩。現在跟幾隊波踢比賽踢聯賽,試過不敗拿冠軍,也試過做魚腩球隊做包尾大班,足球如人生,有贏又有輸。

在魚腩球隊是否沒有辨法呢?我認為不是,跟大家分享歷史故事和足球故事,看看以弱勝強的方法。

歷史故事

李牧怎樣帶領趙國弱旅抵抗強隊侵襲?
  • 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跟白起王翦廉頗齊名;李牧是戰國時代趙國的將軍,而趙國本來是強隊,後來變弱了,而李牧就是一手撐起趙國弱旅的最後一位名將。
  • 戰國時代在大概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220年,中國歷史中,之前有西周朝,戰國後就是秦朝;

2019-02-01

人手不足...... 以應付他們的層層會議。



人手不足...... 以應付他們的層層會議。

我認仍然要為五斗米而折腰,但是我真心想為醫管局好,為香港市民爭取好一點的醫療服務,求求大家一人行多一步幫幫手,求求在位的人能明白 less is more。
  • 我由當年政府媒體說我們太多醫生,我減一半人工加入,眼見官方因錢而用肥雞餐趕走醫護;
  • 沙士時候,我面對面收患上沙士的病人,我不怕;
  • 當年醫管局話考唔到試、唔肯再減人工就唔同我續約,我咬緊牙關留下;
  • 我曾做過工會會長,官方在醫院迫爆時,堅持不肯讓醫管局跟隨公務員調整薪酬3%,也見證了政府在經濟向上時,推出0-1-1 減撥款;
  • 我做了立法會議員,愈努力,愈覺得無力感愈重,究竟我可以怎樣做才能幫香港呢?
由減人工、肥雞餐、沙士、3%、0-1-1,落井下石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

我已盡力,也會盡力,只能祈禱。

陳沛然醫生議員上

【醫生爸爸數學課】分數、小數點和百分比


醫生爸爸數學課

  1. [醫生爸爸數學課] 數學考試錦囊
  2. [醫生爸爸數學課] 因數攻略
  3. [醫生爸爸數學課] 分數、小數點和百分比
  4. [醫生爸爸數學課] 買賣百分比 percentages
  5. E週刊專欄 - 怎樣令人失去學習興趣
  6. 我也愛數學


陳沛然醫生爸爸敬上

【醫生爸爸數學課】因數攻略



數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但是也會因為太多重複練習、補習班,而令學生對數學失去興趣。

很多人 (包括我的大女兒) 認為數學很難掌握,而我作為爸爸告訴女兒,其實數學只要做好基礎、捉緊定律、找到方法,相比其他科目,數學是最容易考到100分的。

今次跟大家分享數學其中一個基本功 -「因數」攻略。

能被2整除 = 雙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