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6

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的平衡報導

兩年前的4月16日,特首林鄭月娥稱,醫生註冊問題是長期關心的議題,要理性冷靜處理,強調絕大部分醫生盡忠職守、仁心仁術,不希望對香港優質醫生有負面看法,以及影響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互信關係 [註一]。

根據政府文件,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的背景:
  1. 醫生短缺情況嚴重
  2. 公營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
  3. 不能單靠增加本地醫生培訓
  4. 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幅下降 [註二]
政府說要平衡報導 [註三]。

在疫情大流行如火如荼,政府提出立法框架建議議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是政治決定 [註四],與抗疫沒有直接關係

我在立法會的工作,其中一項是做深入的政策研究,也會跟大家分享:


我嘗試以列點方法,把爭論的要點概括一下:

   

一,醫生短缺?

  1. 在香港,根據香港統計年刊2019年數字,註冊醫生有超過15,000名,有大概一半在公營醫療 (衞生署 476,醫院管理局 6,386,還有兩所大學的醫生),註冊中醫 7,582名
  2. 有很多人說,醫管局負責管理全港所有公立醫院,應付本港近九成住院醫療需要和約三成的門診服務 [註五]。他們故意只告訴你事實的上半部份,事實是:公營醫療界別主要通過以醫院為核心,為市民提供獲大幅資助的住院和日間護理服務,以病床日數計約佔醫院服務需求的 88% ( 以入院次數計則為 80%)。私營醫療界別也是本港醫療系統的重要一環,主要提供門診服務 ( 超過 70% 門診服務由私營醫療界別提供[註六]
  3. 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的醫生人手,視乎每年的經費 [註七],而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主要來源為政府撥款 [註八]。政府在釐定向醫管局提供的經常撥款額時,會考慮一系列因素,包括醫管局的實際營運需要和財政狀況,以及政府的整體財政狀況等 [註九] (主要是財政狀況x2,沒有提及人手字眼)。故此,才會有肥雞餐、減人工的情況發生。
  4. 根據香港統計年刊,雖然病床沒有增加,但醫管局的醫生人數,由2000年的3881名增加至2017年的6072名,增加了約56%,香港人口在此期間則只是增長了11%。

二,公營專科服務輪候時間長

  • 每年在立法會特別財委會,很多議員都會追問醫管局的輪候時間 [註十]
  • 醫管局也在網頁和專科門診診所展示輪候時間的最新資料 [註十一]
  • 我在2019年初步分析,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的真正原因 [註十二],發現:
    1. 問題在於穩定新症,醫管局沒有設定目標,也沒有服務承諾,所以長短不受控制。
    2. 醫生人手最多的聯網G,輪候時間最長!
    3. 聯網A的醫生每星期每人看多些新症,輪候時間自然短,理由就是這樣簡單。問題根源實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其他專科也有類似情況。詳情請看 [註十二]

香港醫療的「好」是世界冠軍,香港醫療的「平」也是世界冠軍,絕對是米豬蓮兩星級的醫療服務。大家問為何又好又平米豬蓮兩星級的餐廳要等位,政府和市民都不想在醫療多付金錢,但是兩方面又要醫療服務「又平又快又好」,看看圖表三個圓形重疊的中央,似乎是無法達成的。香港醫生護士夾在政府和市民中間,啞子吃黃蓮,已經盡了力,請多多包涵。

米豬蓮兩星級的香港醫療,E週刊専欄 2016-05-19

 

三,不能單靠增加本地醫生培訓


四,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幅下降

  • 為何外國醫生不願意到香港醫管局醫院工作?[註十四]
    • 以有限度註冊,要求在醫管局或大學工作,不能在私家執業。
    • 醫委會5年來 (2011-2016) ,批准405個有限度註冊的申請 (99.8%批准) (只有1個不獲批);
    • 相反,醫管局一方面說欠缺300名人手, 實情是近6年來拒絕了343個 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求職申請;
    • 大部份有限度註冊,都是去了兩間大學工作。
    • 醫生在一個3小時門診看病人的數目:香港 (30 - 50),外國 (<10);
    • 醫生每週工作時數:香港 (60-80 小時,沒有標準工時),外國 (40-50,有標準工時)。
  • 香港醫生執業資格試資料 [註十五]
  • 新加坡模式資料 [註十六]

陳沛然敬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