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4

新加坡醫療系列 (十三) 新加坡醫院管理



新加坡公立醫院劃分成6個聯網,由MOH Holdings (MOHH),一間新加坡控股公司掌控 [註一]。

新加坡模式:聯網競爭

雖然同為公營體系,新加坡公營醫院以類似私營手法營運,每間醫院的自主權很大,在日常運作如招聘、採購、定價上都有所分別,尤其在非政府資助的病床收入上,它們可獲較多收入。公立醫院在所有醫院的病床中,佔五分之四以上 [註二]


新加坡以市場競爭和醫療儲蓄帳戶為成功兩項主要因素 [註二]。事實上,各聯網有競爭關係,新加坡政府希望以此增加各自競爭力和提升服務質素 [註三]。1999年,政府建立了兩個公立醫院和診所的聯網,2015年所有公立醫院重組為6個聯網 [註二]。然而,由於新加坡衞生部仍持最終決定權,意味當局仍可控制及指導,比如委任醫院總監及資助,必要時可以介入 [註一]

新加坡和香港在細節分別上有很多不同。據曾在新加坡工作的黃醫生所言,同年資、同職級醫護人員的工資,在每個聯網也有分別,更有雙糧制度鼓勵醫生 [註四]。另外,晉升制度上,設立兩條梯隊: medical officer (non-trainee) 及 medical officer (trainee)。並非每一位畢業生都能入trainee post。不少新畢業生先從medical officer (non-trainee) 開始,在實習期間,臨床或研究方面都令人滿意,才有機會進入了medical officer (trainee) 那條路線,再經考試、評級,晉升副顧問醫生、顧問醫生、高級顧問醫生。

如果因各種原因繼續選擇medical officer (non-trainee)路線 (比如不想考專科試),雖然無法晉升副顧問醫生、顧問醫生、高級顧問醫生,但仍可在不同方面貢獻。升至senior resident physician的話,和副顧問醫生、顧問醫生級別差不多。這些具彈性手段,令新加坡在2017年在公營界別執業的醫生比例高達68%。

   

香港模式:聯網合作,中央集權

2000-2001 醫管局年報提出推行聯網管理,醫管局「決定按地區人口重組其醫院聯網,在每個聯網實施更清晰的管理架構,以加強效率及促進全人護理」,由聯網總監負責「醫院服務的整體規劃、發展及運作」[註五]。

根據醫管局網站,香港「各醫院及門診按其所屬區域,劃分為七個醫院聯網」;推行此制度的目的是「可確保病人在同一個地區內,獲取優質的持續治療,不論病患過程中有任何需要 ── 由發病、療養、復康以至出院後的社區護理等 ── 都能得到優質的持續治療」[註六]。 

在2013至2015年,時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花了14個月時間召開醫院管理局檢討督導委員會,然後再花8個月時間撰寫的報告書 [註七]。在報告中,「統籌」一詞出現了160次,由「中央集權」到「山頭主義」,再重回「中央集權」[註八]。

然而,以九龍東作例,這模式下醫院規劃發展出現問題。以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病床數目為例,2004年有568張病床,到2017年有526張病床,13年間不增反減了42張床;兒科病床是零增長。然而觀塘區由2004年起,增加和重建了14個公共屋邨,還未計算私樓。同時,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中期人口統計,在區議會觀塘分區劃分的人口,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間,人口增加了61,118,當中增加了17,064名65歲以上的人口。人多了,老化了,聯合醫院內科病房卻反其道而行,竟然削減病床 [註九]。

然而醫院管理局檢討督導委員會報告書,報告竟然對人口增加、病床減少的情況隻字未提 [註八]。事實上,在2001年之前醫管局曾經有一位副總監負責醫院規劃發展,在2001年後醫管局將此權力下放到七大聯網總監 [註九]。然而至今,醫管局在策劃及發展上已出現明顯管理問題,對整體趨勢之掌握不足。 

醫院管理上,香港公營醫院彈性不多。以醫護人員薪金為例,根據政府政策規定,資助機構員工的薪酬福利不能高於公務員,每間醫院劃一,沒有調整空間 [註十]。

  

總結

對比兩地,新加坡的市場競爭和醫療儲蓄帳戶,令聯網及醫院管理制度更靈活,有助挽留、吸引人手。香港的聯網出發點雖好,九龍東的例子似乎顯示我們需要更好的整體規劃,現存架構未能帶來遠見,未能解決長遠發展的問題。

   

沛然報告 - 2020 新加坡醫療系列



陳沛然議員上
(議員助理蔡先生共同撰寫此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