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新加坡醫療系列 (十一) 政府理念


對比兩地官方自我介紹的用字後,我發現兩地政府對醫療制度理念上並不相同,亦解釋了兩地採用不同醫療政策的部份原因。

在描述其部門時,新加坡衞生部和香港食物及衞生局、醫管局的用詞大部份相當接近,比如同樣主張提供優質醫療服務(medical excellence)、提升及保護公眾的健康 (the promotion of good health)、可負擔及可持續的醫療服務(access to good and affordable healthcare for all Singaporeans, appropriate to their needs) 等等。然而,有兩處明顯側重點之不同。

   

一、個人責任

新加坡政府強調,為了順利維持優質及可負擔的公營醫療系統,政府在提供資助服務的同時,需要推廣個人支付醫療服務成本之責任(…while promoting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costs of healthcare services)。在下一段,衞生部再次提到新加坡政府鼓勵市民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對自己的健康負責 (…our population is encouraged to adopt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own health…)。

在短短三段中,新加坡衞生部重覆提出同一訊息:市民需要對自己的健康負責。體現的方式有兩種,個人支付醫療服務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此訊息和我在影片中訪問的前新加坡公營醫院急症室黃醫生的觀察一致,他提到在新加坡,雖然有強制全民醫療保險,但每次看診都必須自掏腰包,基本上不可全部索償;看不同職級的醫生和住不同等級的病房,需要支付的金額不同,而基礎病房,有時甚至連冷氣機亦欠奉,「除了和香港的制度分別,背後帶出的訊息是請各位市民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不要太容易患病。」

相反,在香港的文字描述中,幾乎不見涉及市民的個人責任。雖然有提到醫管局「只是輔助病人的伙伴」,但沒有提出病人作為醫管局工作的「主導」,有任何具體行動義務和個人責任。比如,就保持健康人生方面,醫管局會「透過診斷、藥物、運動、資訊、鼓勵和推動,協助病人重拾及保持健康人生」,當中都以醫管局的行動為主,病人行動為輔;就醫療服務成本方面,更是隻字未提。

事實上,香港政府文件中把香港醫療主要經費來源歸類為「一般稅收」,把新加坡歸類為「用者付費」,和以上觀察吻合。

   

二、分層

除了以人為本 (people-centre),新加坡衞生部亦強調醫療系統的分層,後者為香港部門沒有的字眼。描述新加坡的醫療系統時,新加坡衞生部形容設計所有人都可得到不同水平的服務(Singapore’s healthcare system is designed to ensure that everyone has access to different levels of healthcare…);又提到新加坡可按其需要,得到好、可負擔的醫療服務 (access to good and affordable healthcare for all Singaporeans, appropriate to their needs)

相反,醫管局提到要助市民盡量減少使用醫院服務的需要,手段是「提供優質醫療服務,確保病人得到適切治療,無需再度入院」,但沒有提及醫療服務分流方面的取態。事實上,新加坡和香港雖然同樣倚重公營醫療,運作上有異,尤其在對服務分等級的方向上落差很大,我會另外擇文介紹。

   

總結

基於上述兩點理念不同,加上社會、經濟、政治制度之別,香港和新加坡的醫療系統雖然都名列世界頂尖之列,箇中制度安排分別仍相當大。香港在參考星洲、甚至有人呼籲「搬字過紙」之前,需作更多對比,才宜行動。在之後一系列文章,我會按題目介紹新加坡和香港兩地醫療政策細節上的分別。

   

參考資料



陳沛然議員上
(議員助理蔡先生共同撰寫此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