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醫生離開香港的主要原因是醫管局缺乏晉升機會,作為內科醫生,要升職更困難,所以到新加坡尋找機會。「香港一般劃分醫生、副顧問醫生和顧問醫生三個級別,新加坡則多了高級顧問醫生這級別。在新加坡,基本上只要你考試合格成為專科醫生,就會自動成為副顧問醫生,你達到要求便可升職。香港的情況不同,例如顧問醫生的空缺,首先要有一筆錢去聘請顧問醫生,或是在位的顧問醫生退休或轉去私營機構服務,空缺才可填補。」
另一方面,新加坡工作環境較佳、工作和生活較容易達至平衡亦是原因,至少沒有病床經常爆滿的情況。「偶然會出現病床使用率去到110%至120%,沒有香港150%那麼誇張。若醫院病床使用率達90%,我已經會收到SMS指醫院爆滿要分流,香港應該90%算非常好。總之那邊不會出現走廊放滿病床的情況。」
因為新加坡公營醫療資源一般比較鬆動,所以病房沒有那麼擠逼,醫護、物理治療師等對病人有一個較合理的比例,不會像香港般,一個人服務數十個病人。 一般來說,基本的抽血或非緊急的檢查,通常1至2小時之內都有報告,如果是X光、掃描通常很快便有報告。另外,如果你想做比較緊急的,複雜一點如電腦掃描和磁力共振,醫院最多數天之內能提供服務,就算公眾假期也能做到,不像香港要等數星期、數個月,甚至一年都沒法安排。
出院後的配套,例如對患有慢性病長者的照顧,當地也做得相對好些。香港嚴重缺乏這方面的配套,普通的老人院每月也要8、9千元,住院費則每日百多元,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出院。譚醫生說,新加坡有中央系統處理入住老人院,進老人院和進醫院一樣,都是根據家庭收入作出相應津貼,收入低便津貼多些。雖然當地輪候老人院也需時,但相比香港,出院的誘因較大。
「這會影響醫患關係。一般來說,新加坡醫生和病人的關係較融洽,道理很簡單,香港門診輪候時間過長,做一個檢查要等幾個月甚至一年,病人一定有意見,對醫患關係一定有影響。」問及新加坡病人對當地醫療是否十分滿意,譚醫生回應病人也有不滿,因為用者自付原則,所以也會抱怨醫療費用高,常常質疑是否要做那麼多的檢查,會要求醫生處方較便宜的藥等。
除了醫患關係較融洽,還有一個原因令新加坡醫生更願意留在公營醫院工作,就是當地公私營的差別沒有香港那麼大,公營醫生也可以多勞多得。「新加坡的公立醫院要盡量自負盈虧。它的私家服務和香港不同,香港除了兩間大學醫學院,只有公務員或少數人可以住私家病房,新加坡基本上你想住私家病房或『我就是想看這位醫生,所以我不介意付更多錢,只想看這位高級些的醫生』,任何人都可以這樣做;而醫生的收入我聽聞以前相對比較低,政府為了縮減這兩個體系間的差距,所以公立醫院比較高級的醫生早年有加過工資,希望拉近兩邊的差距。其實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不像香港般固定,跟公務員體系掛勾,因為它是以類似公司形式的運作,部分醫生,特別是外科醫生,做手術收入可以高些。 」
不過,譚醫生認為不應該直接比較兩地的醫療制度:「收費不同你當然不能完全作比較,成效也好、其他方面的比較也好。因為香港的公營體系缺乏彈性,即使想做得更好也不容易加薪升職,因此吸引員工留下的優勢便少很多;服務也是,不是你想增加撥款增加資源便很快可做到,兩者是很不同的系統,如果直接比較,是不太公平。」
除了醫患關係較融洽,還有一個原因令新加坡醫生更願意留在公營醫院工作,就是當地公私營的差別沒有香港那麼大,公營醫生也可以多勞多得。「新加坡的公立醫院要盡量自負盈虧。它的私家服務和香港不同,香港除了兩間大學醫學院,只有公務員或少數人可以住私家病房,新加坡基本上你想住私家病房或『我就是想看這位醫生,所以我不介意付更多錢,只想看這位高級些的醫生』,任何人都可以這樣做;而醫生的收入我聽聞以前相對比較低,政府為了縮減這兩個體系間的差距,所以公立醫院比較高級的醫生早年有加過工資,希望拉近兩邊的差距。其實公立醫院醫生的收入不像香港般固定,跟公務員體系掛勾,因為它是以類似公司形式的運作,部分醫生,特別是外科醫生,做手術收入可以高些。 」
不過,譚醫生認為不應該直接比較兩地的醫療制度:「收費不同你當然不能完全作比較,成效也好、其他方面的比較也好。因為香港的公營體系缺乏彈性,即使想做得更好也不容易加薪升職,因此吸引員工留下的優勢便少很多;服務也是,不是你想增加撥款增加資源便很快可做到,兩者是很不同的系統,如果直接比較,是不太公平。」
沛然報告 - 2020 新加坡醫療系列
陳沛然議員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