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每當政策出現不對位,政府只識不斷搬龍門,迴避問題,最終令社會付出沉重嘅代價!治國如治病,醫生要衡量治療嘅副作用,從政者亦要考慮政策潛在嘅風險。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教授為紀念香港醫學發展130年,係佢本「大醫精誠」嘅著作內,引述咗德國19世紀病理大醫菲爾紹一句名言 “Medicine is a social science, and politics is nothing else but medicine on a large scale.” 「醫學係一門社會科學,政治則無非係更大規模嘅行醫。」治病同治國同樣依賴一支專業團隊,醫生必須以病人利益為首要考慮,給予關懷,用心治理。而為官者亦應謹守 “Do no harm” 嘅信條,即係「先勿傷害」,並必須心懷謙卑,權衡利弊,才作出符合公眾利益嘅抉擇。
我雖然知道政府今日嘅修正案係一定獲得通過,但希望政府係制訂執行措施前,會認真考慮同跟進以下嘅意見:
- 本港醫科生正面對實習同培訓資源不足嘅問題,醫學界憂慮修例後將進一步減少本地醫科生嘅實習同培訓機會,而公立醫院工作量大,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後,勢必令負責培訓同督導嘅醫生壓力大增。所以,政府必須盡快闡釋具體措施,以確保本地醫科生嘅實習、培訓,甚至就業前景不受影響。
- 政府建議為具備專科資格嘅有限度註冊醫生提供銜接安排,以加入特別註冊制度,喺一定程度上需依賴僱主(即各公營醫療機構)及醫專監管。以上機構作為把關角色,必須設立公平機制確保受聘醫生符合專業水平。
- 政府須馬上聯同上述機構,向公眾、醫學界解說聘用非本地培訓醫生或認可海外專科資格嘅機制及門檻,保證受聘醫生達既定專業水平。
- 特別註冊委員會需要有前線醫生嘅參與,才能反映公營醫生嘅聲音。
- 本港公營醫療服務問題複雜,唔係單靠增加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就可解決,政府必須檢討同改善公立醫院軟硬件嘅配套,例如增加病床、手術室同埋其他專業人手。
- 政府必須制定檢討機制,定期檢視透過新註冊途徑黎港執業嘅醫生數字同質素,對公立醫院服務輪候時間、服務指標等影響,以反映今次修例係咪真正有效用。
陳沛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