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1

1999年至2011年的施政報告

上回提要,香港在1997年回歸後,在1999年至2011年期間,分別暫停鑄造新硬幣、停建新醫院、停售停建居屋 (還有其他...)。後遺症在十年後的今天才慢慢浮現 [註十四]。

我好奇地去找尋在1999年至2011年的施政報告,看看當年發生什麼事,發現了
  1. 1999年至2011年,就是董伯伯和煲呔曾的年代;
  2. 董伯伯初時主要落實「一國兩制」、《基本法》、官員問責制;2003年後攪經濟,《更緊密經貿安排》、推動區域合作、方便內地企業來港
  3. 煲呔曾主力發展經濟,十大基建。
(長文慎入)

1999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一]

甲、引言

  • 1. 還有不到一百天,我們就迎接新的世紀和新的一千年。這正是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時候。我今天發表這份施政報告,是想同大家一起,重溫香港回歸以來的發展,展望我們跨進下一世紀的前進方向,希望加強共識,攜手把香港建成一個經濟發達、環境優美、以知識為本的世界一流大都會。
  • 2. 我準備講幾個重點課題,包括香港的定位、培育人才和建設美好的家園,這些都關乎市民的整體利益。另外,大家都十分關心香港今後的經濟走向,以及失業問題何時能夠紓緩,我將就此說明特區政府的分析和對策。我還會根據兩年多以來的經驗,講述我們對一些課題的立場和觀點,包括:法治、政制發展、政府推行改革的考慮依據,以及特區政府的經濟角色等等。
乙、 兩年回顧
  1. 兩大挑戰:落實「一國兩制」、抗禦金融風暴
  2. 紓解民困 加速復蘇:紓困措施、走出谷底
  3. 中長期工作:投資教育、照顧長者、幫助安居
  4. 擴闊根基 幫助就業:支持中小企業、培訓就業、投資基建、航空貨運樞紐、促進旅遊、推動創新和科技、觀念更新
丙、 明確定位
  1. 長遠策略
  2. 三大轉變:全球經濟一體化、內地發展迅速、經濟轉型
  3. 世界級大都會
  4. 獨特優勢:加強與內地聯繫協同發展珠江三角洲、多方面努力
丁、 知識為本 人才為要
  • 教育改革的必要、不斷改良 初見成效、青少年、輸入優秀人才
戊、 建設美好家園
  • 空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物、與內地合作、貫徹可持續發展原則、優質生活環境
己、 繁榮進步的基石
  1. 制度保障:推廣普及《基本法》法治政制發展、改革穩中求進
  2. 政府的經濟角色
  3. 社會與文化:幫助新來港定居人士

投資基建
  • 30. 兩年來,我們開展了一系列重大基建設施工程,包括九廣鐵路西鐵第一期地下鐵路將軍澳支線、擴建落馬洲邊界通道設施。短期內進行的工程包括九廣鐵路馬鞍山支線尖沙咀支線落馬洲支線白石角的科學園等。陸續展開的大規模基建工程,以及各種工務計劃,估計在未來十五個月內可創造就業機會四萬六千個。我們還為下一步的基建投資進行了規劃,這些預計在稍後展開的工程項目,包括七號、九號及十號幹線,中環灣仔繞道東南九龍發展等。五年內各項工程投資總額達二千四百億元,超過了整個新機場核心工程計劃的總投資。另外,今年年底完成的第二次鐵路發展研究,將提出關於一系列工程的可行性數據和建議時間表,包括第四條過海鐵路、東九龍線、大圍至九龍的第二條連接線、北港島線和西港島線。這些發展計劃,將為香港提供完善和符合環保要求的運輸網絡和其他基本設施。


2000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二]

甲、引言
  • 2. 現在我向大家發表我的第四份施政報告。同往年一樣,在起草這份報告的過程中,我曾經會見各界人士,到過多處社區訪問,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我今天的報告,除了回顧政府的工作和展望經濟前景之外,將用大部分時間談市民大眾最關注的三件事:教育、扶貧和特區的管治。至於各個政策範疇的詳細工作,我已委託各位局長在未來數天向立法會和市民匯報。
乙、 鞏固成果,落實改革
  1. 社會觀念轉變:知識經濟、可持續發展
  2. 堅持改革,分清緩急:金融改革、房屋政策改革、長者福利、市政文康服務架構、公務員體制改革、未來的改革
丙、 把握機遇,發揮優勢
  1. 經濟持續增長
  2. 發展機遇:國家加入世貿、珠三角區域發展西部大開發連接海內外市場
  3. 協助中小型企業
丁、 以民為本,均衡發展
  • 社會政策理念、跨進廿一世紀的全人教育、扶貧紓困、志願服務
戊、 依法施政,加強領導
  • 治港理念、政治體制、鼓勵參與 加強領導


2001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三]

甲、 引言
  • 2.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殖民統治時代徹底結束。「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新時代正式開始。
  • 3. 「一國兩制」一定要得到成功落實,這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是以往任何一代香港人都未曾遇過的重大挑戰。
  • 4. 四年過去了,廣大市民和特區政府共同努力,有效維持了香港的法治、自由和開放的體系,與中央政府建立了充分信任;各界人士對祖國的認識加深,確立和認同香港回歸後自己的新身分;「一國兩制」得到成功落實。

乙、迎接經濟轉型:困難不會很快過去、香港具備優越條件、地位優越、營商環境優勝、企業人才薈萃、定位和方向、行業提升 帶動增長、憑藉內地經濟優勢、經濟轉型中的政府角色
  1. 大力投資於教育:落實小學全日制、推廣兩文三語、改革大學學制...
  2. 加強硬件軟件設施:基礎設施、吸引更多內地遊客來訪、方便外來企業來港、廣納外來人才和投資、因中央支持而受惠...
  3. 優化生活環境:加強環保、市區重建、文化和體育
  4. 紓困措施
丙、 經濟轉型期中的社會政策
丁、 提高施政水平:加強問責...


基礎設施
  • 60. 鐵路運輸是最符合環保和經濟效益的一種運輸方式。兩間鐵路公司正在落實六項鐵路工程,即西鐵、地鐵將軍澳支線、馬鞍山鐵路、九龍尖沙咀支線、竹篙灣鐵路線和上水至落馬洲支綫。各項工程預計在二零零二至二零零七年間分階段完成,總投資約一千億元。我們亦正計劃其他新鐵路工程,包括沙田至中環線、港島線延線、九龍南環線、區域快線、港口鐵路線及北環線;這些工程可望於二零零八至二零一六年陸續完成,投資額預計也達一千億元。
  • 62. 為加強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合作,我們積極推進銜接兩地的基建設施。粵港雙方議定爭取於二零零五年建成深港西部通道。我們高度重視羅湖通道的人流問題,努力加強軟件設施,同時展開改善工程。落馬洲跨界通道檢查設施的擴建工程正在進行。后海灣幹線將由二零零三年起動工。上水至落馬洲的鐵路支線的新建造方案已經擬定,預期二零零七年竣工。
  • 63. 此外,我們希望有一條連接香港、深圳和廣州的快速鐵路。國家現已有計劃建設一條深圳至廣州的快速鐵路線,我們也開始就紅磡至深圳的快速鐵路展開前期設計,這條鐵路將接駁到計劃中的深穗快線;建成後,旅客在一小時內可經深圳抵達廣州。

2003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四]

甲、 引言
  • 1. 現在,我宣讀第二屆特區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過去五年,我們成功落實了「一國兩制」,經受了亞洲金融風暴的嚴峻考驗,同時我們也為香港的發展和走出經濟困境確立了方向,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我清楚知道,「一國兩制」的成功,不僅要維持香港原有的社會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還需要確保香港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實現香港的長期繁榮和穩定,是廣大市民的共同心願。帶領香港經濟走出困境,恢復市民對前景的信心,是本屆政府的主要任務,也是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

乙、 同舟共濟 迎接挑戰:正視困難、剖析原因
丙、 開拓創新 振興經濟
  1. 振興經濟的條件
  2. 推動經濟轉型
丁、加強與內地經濟合作
  1. 把握新機遇
  2. 全面推動合作
  3. 加快珠三角經濟融合
戊、 共同承擔 解決財赤
  1. 財赤嚴重惡化
  2. 各種可能後果
  3. 果斷解決財赤
己、 《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

2004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五]

甲、引言
  • 2. 過去一年,香港社會經受了嚴峻考驗,我和特區政府的同事汲取了沉痛的教訓,經過深刻反省,我們採取各種辦法縮短與市民的距離,積極回應市民的訴求。我們決心在新的一年裏繼續改進施政作風,在實際行動中貫徹「以民為本」的理念,爭取市民大眾的信任和支持。
  • 3. 經過全港市民齊心協力,我們去年克服了「非典型肺炎」的侵襲;但是疫症已奪去二百九十九名市民的生命,一千七百多人受到感染。我們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切實改進了預警和應變機制,加強防治措施,特別是確保前線醫護工作者的必要裝備。大家知道,疫症可能再爆發的風險並未消除,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覺,注意個人和環境衞生,及時堵截疫症源頭,這是今後一段時間裏的重要任務。
乙、把握機遇 加快轉型
  • 經濟正在復蘇、發揮優勢 自強不息、繼續改善營商環境、繼續鞏固支柱產業、推動新的增長、支持中小企業、配合專業發展、紓緩通縮、適當推遲滅赤
丙、應付全球化挑戰
  1. 投資教育與時俱進
  2. 推動就業與培訓
  3. 增加社會資本
丁、貼近民情改善施政
  1. 完善主要官員問責制
  2. 提升處理政策能力
  3. 確切地掌握社情民意
  4. 強化諮詢和法定組織
  5. 加強與立法會的合作
  6. 加強地區工作
  7. 重視中產階層人士
  8. 支持婦女參與
  9. 政制檢討需嚴肅認真

2005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六]

甲、引言
  • 1. 二零零四年,是香港經濟在過去七年來發展得最好的一年。香港經歷了空前的經濟調整和轉型,雖然過程十分艱辛,卻促使我們降低了成本,增強了競爭力,最重要的是確立了今後發展的定位和路向。特區政府為應付急速轉變的形勢而採取的各項政策措施,已初見成效。市民的努力奮鬥,已迎來經濟復蘇的曙光。因此,我今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是在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的基礎上,講述今年和任內的工作重點。
乙、鞏固成果 繼續前進
  • 復蘇步伐加快、經濟走出困境、七年來的經驗、善用香港獨特優勢 、正確定位和策略、香港精神盡發揮、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今年經濟仍可看好、不足和問題、提高施政水平、確立施政理念、維護社會和諧、政制發展
丙、緊貼民情 樹立新風
  • 增加就業、扶貧紓困、環保工作、發展教育、市政工程、營商環境、公平競爭、商品及服務稅、醫療融資人口政策西九龍文娛藝術區
丁、集中推動發展
  1. 促進發展的措施:鞏固四大支柱產業、《更緊密經貿安排》、推動區域合作、方便內地企業來港
  2. 新經濟增長點:文化及創意產業、舊區更新、吸引精英
人口政策
  • 66. 在人口結構方面,香港將面臨不少問題。由政務司司長主持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先前已提出了三十多項政策建議,由各部門協調跟進,並且繼續研究人口趨勢對未來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的影響和應對措施。由於本港生育率低,人口正迅速老化,到二零三三年,估計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佔本港人口四分之一以上。一方面,長者有經驗和智慧,可以老有所為,對社會貢獻無可替代;另一方面,我們社會的養老融資問題也需要及早籌劃。中央政策組會配合人口政策專責小組的工作,進行研究,為處理人口老化問題作準備。

2005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七]

甲、 引言
  • 1. 自從上一份施政報告發表以來,香港的形勢經歷了重大變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注入了新的動力,同全港市民一起充滿自信和抱負穩步地迎接未來。本屆特區政府任期還有二十個月,我和同事們回顧了近期的施政成績,廣泛聽取了社會的意見。我們深深明白,今後的任務重大,必須小心分辨社會各界訴求的輕重緩急,以便制訂日後工作的方向和重心。我今天發表的施政報告,是要承前啟後,貫徹我參選行政長官時所作的承諾,實踐「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提升管治能力、創建和諧社會、全面發展經濟。我相信這也是全港市民的期望。
  • 2. 香港面臨着新的開始:經濟復蘇,民生改善,社會氣氛好轉,求穩定、求和諧、求發展成為主流民意,市民對特區政府寄以信任。事實再一次證明,香港人是經得起考驗的。一如既往,我們逆境自強,而且有再攀高峰的志氣和能力。
乙、提升管治能力
  • 強政理念、加強與中央和內地關係、 擴大行政會議和策發會、加強地區工作、改革行政長官辦公室、政制發展
丙創建和諧社會
  • 維護社會公義、鼓勵公平競爭、發展福利事業、扶助貧困、重視家庭價值、維護勞工權益、環境與健康 (空氣、食物安全、醫療衞生、 固體廢物處理、改進港口水質)
丁全方位發展經濟
  • 外向型經濟、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擴大人民幣業務深化CEPA、 擴大「個人遊」區域經濟合作、優化人力資源、持續建設


2006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八]


甲、引言
  • 2. 來年的施政將會着重發展經濟,創造財富,改善民生,提高生活質素,尤其是加強對家庭的支援及深化對抗污染的策略。
乙、工作回顧
丙、經濟發展路向
  • 金融中心、貿易與物流、自主創新、資訊產業、科技應用、文化創意產業、文化藝術城市、人才流動、勞工權益
丁、重視家庭
  • 支援家庭、資助幼兒教育、資優教育、社區鄰里
戊、優化環境
  • 策略目標、原則方針、公眾參與

2007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九]


甲、引言
  • 6. 我會堅持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道理很簡單,沒有經濟繁榮,沒有市民生活的富足,其他一切願景都只是空談。我們要在繁榮中求進步,務實地一步一步去實現目標,而不是空談理想,妄想一步到位。
  • 7. 我會堅持發展必須是可持續、平衡和多元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我們要協調環境保護,協調文化保育,讓市民得以享受優質的城市生活。
  • 8. 我會堅持發展必須能達至社會和諧,讓不同階層的市民都可以分享到發展成果。我會致力促進社會流動,改善貧窮問題,創造就業機會及推動社會關懷文化。
  • 9. 這三個堅持就是香港未來的整體目標,它最終會令香港既是國家最進步和諧的城市,也是享有優質生活的全球城市。
乙、十大建設 繁榮經濟
  • 交通基建、跨界基建:(1) 南港島線、(2) 沙田至中環線、(3) 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4) 廣深港高速鐵路、(5) 港珠澳大橋、(6) 港深空港合作、(7) 港深共同開發河套、(8) 西九文化區、(9) 啟德發展計劃、(10) 新發展區
  • 都市新發展區、國際金融中心、經貿發展
丙、優質城市 優質生活
  • 環境保護、文物保育、 創意之都、安全生活
丁、關懷社會 投資社會
  • 還富於民、社會企業、就業當自強、最低工資、落實扶貧工作、長者醫療券、 老有所依、長者安居、家庭核心價值、調解服務、反青少年濫藥運動
戊、優化人口 匯聚人才
  • 教育改革、教育樞紐、匯聚人才、醫療改革
己、發展民主 提升管治
  • 落實普選、提升管治水平、行政立法關係、走入群眾、以民為本、香港與內地融合、推廣基本法、國民教育

2008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十]


甲、 引言
  • 1. 去年我發表第三屆特區政府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勾劃了未來五年特區政府的施政藍圖。
  • 2. 在該份名為「香港新方向」的施政報告中,我提出了「進步發展觀」作為施政的重要理念,包括堅持以發展經濟為首要目標以基建帶動經濟發展、以活化帶動社區發展及以助人自助推動社會和諧。過去一年,我們已朝著這方向進發,一步一步落實施政報告的承諾。
  • 3. 大型建設會陸續上馬,交通基建項目大部分已經訂下動工日期,跨界基建更取得了重大進展。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的設計工作已全面展開;港珠澳大橋的融資安排亦已達成共識,大橋工程預計不遲於二零一零年動工。此外,港深空港合作及河套開發已進入研究階段。
乙、 轉危為機
  • 鞏固金融中心地位:優化監管制度、證券市場發展、穩定房地產市場
  • 經濟貿易發展:區域整合、與台灣交流、科研發展、創意產業、商貿發展、葡萄酒貿易、優化人力資源
丙、 民心我心
  • 保障市民權益:食物安全、置業保障、提供物價資訊、過海隧道收費、競爭法、汽油價格
  • 維護弱勢社群:立法保障最低工資、社會企業、食物援助、長者生活援助、高齡津貼、擴展安老服務、家庭支援、加強康復服務、打擊青少年毒品問題
  • 醫療改革:諮詢工作、推動私營醫療發展、地區醫療設施、加強基層醫療
丁、 以港為家
  • 綠色大珠三角地區優質生活圈、低碳經濟、清潔能源、提高建築物能源效益、能源審核、推動節能、廢物管理、地質公園、美化維港海岸、活化中央書院、改善行人環境、多元文化生活、體育發展、出入境便利
戊、 政通人和
  • 行政會議、政治委任制度、行政立法關係、二零一二年選舉辦法、提升政府服務質素、公眾參與、國民教育

2009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十一]


甲、 引言
  • 經濟危機、房地產市場、政府角色、新挑戰
1. 去年施政報告發表前,正值美國信貸危機爆發,其後引發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香港也受到衝擊。香港人共同度過了這不尋常的一年。

乙、 經濟優先
  • 知識型經濟
  • 傳統支柱產業 (金融業、旅遊業、貿易及物流業、專業服務)
  • 六項優勢產業 (地盡其用、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檢測和認證產業、環保產業、創新科技產業、文化及創意產業)
  • 區域合作 (粵港合作、加強港台交流)
丙、 優質生活
  • 進步發展觀、美化維港、保育中環、改善行人環境、樹木管理、優質生活圈、低碳經濟 (推廣電動車輛、空氣質素指標檢討)、固體廢物管理、自然保育 (地質公園)、醫療改革 (醫療融資、防疫抗疫) 
丁、 進步社會
  • 家庭價值、抗毒政策、社會流動、青少年發展、互聯網學習、體育發展、長者服務 (院舍服務、居家安老、積極樂頤年)、康復服務 (殘疾人士、精神健康)、支援家庭暴力受害人、社會企業、支援求職人士
戊、 民主與管治
  • 政制發展、公務員薪酬調整及職系架構檢討、國民教育

2010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十二]

甲、引言 
  • 1. 過去兩年,我們都在全球經濟衰退陰影中度過。施政方向集中應付金融海嘯所引發的危機,推動社會上下一心拼經濟,應付危機之餘,也捕捉發展機會。經過兩年,局面大致上已經穩定,我們已成功抵禦這場世紀風暴。
  • 2. 香港經濟已逐步走出環球金融危機的陰霾,由去年第二季開始復蘇,並於第四季恢復按年正增長。經濟復蘇形勢於今年上半年進一步穩固,在出口和內需雙軌帶動下,整體經濟按年躍升百分之七點二,已超越環球金融海嘯前的高峯;失業率跌至百分之四點二,是二零零九年一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雖然通脹壓力隨經濟反彈上升,但現時的水平尚算溫和。
乙、民生優先
  • 房屋政策 (土地供應、公共房屋、資助置業、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活化居屋第二市場、中小型單位供應、監察銷售、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檢討、市區更新策略、可持續建築環境、限制「發水樓」、樓宇安全、樓宇管理、物業管理發牌制度、總體策略)
  • 貧富差距 (跨代脫貧、清貧學生書簿津貼、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關愛基金、最低工資立法、加強就業服務、工人權益、協助新來港及少數族裔人士、總體策略)
  • 高齡化社會 (高齡津貼、便利長者回鄉養老、人口政策檢討、社區及家居照顧服務、院舍服務、長者醫療券試驗計劃、總體策略)
  • 公共醫療 (提升服務、人手培訓、醫療融資、藥物監管)
  • 弱勢社羣 (康復服務、協助自閉症兒童、精神健康服務、幼兒服務)
丙、發展經濟
  • 「十二五」規劃
  • 區域合作 (前海發展、與台灣關係) 
  • 十大基建
  • 六項優勢產業
  • 傳統支柱產業 (金融、與內地金融合作、新興市場、保障投資者、旅遊、物流、專業服務)
  • 中小企支援 (信貸融資、《競爭條例草案》)
丁、優質生活
  • 環境保護 (應對氣候變化、空氣質素、專營巴士、綠色運輸試驗基金、改善維港水質、禁止拖網捕魚、自然保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
  • 文化發展
  • 體育運動 (運動設施、足球發展)
  • 寵物及流浪貓狗
戊、社會安定
  • 教育投資 (多元升學途徑)
  • 青年發展 (青年臨時工作職位、青年服務團內地義工服務、醫療輔助隊少年團、網上青少年支援、抗毒工作)
  • 家庭和諧、社會企業、加強保護個人資料、加強法援服務、港人外地遇事危機應變策略
己、民主發展
  • 政制發展、政治人才、公務員團隊、國民教育、《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

2011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十三]


甲、 引言
  • 1. 零七年競選第三任行政長官,我明確提出以基建帶動經濟發展的整體思路,同時平衡發展與環境保護和保育的需要,創造優質、進步的生活環境。我的政綱獲得香港市民認同,當選後立即推動十大基建工程上馬,讓香港的經濟發展登上新的台階。
  • 2. 要持續發展經濟,必須抓住機遇,迎難而上。我在任內有兩大工作,首先是配合國家第十一及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發展成為國家的全球金融中心,推動本港工商專業進入內地,在這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 3. 第二項工作是來自零八年全球金融海嘯,我集中應付金融危機,推動上下一心拼經濟,在穩金融、撐企業、保就業之餘,也捕捉機會,發展六項優勢產業,推動經濟多元化。
乙、 福為民開
  • 房屋政策:目前概況 (公共房屋、私人市場)、現行政策、面對挑戰 (保持公屋產量、私樓價格、超出市民負擔能力、土地供應不足、物業銷售不當手法、舊區房屋的老化、「劏房」現象)、重新定位 (公屋興建的長期承擔、復建居屋新政策、優化置安心計劃、房屋土地供應與限呎出售土地、發展及積存土地政策、立法規管住宅銷售、舊區發展)
  • 人口老化:目前概況、現行政策與挑戰、具體對策、優惠長者、退休保障、廣東計劃、內地醫療支援
  • 生活負擔:目前概況、現行政策、具體對策
  • 勞工政策檢討:標準工時、僱員侍產假
  • 支援弱勢社羣:康復服務、新來港人士與少數族裔、家庭、婦女及兒童
  • 支援青少年:青少年外展服務、單身青年宿舍、青年臨時工作職位
  • 公共醫療:醫療政策、增撥資源、提升服務、基層醫療、人手培訓
  • 拓展教育:多元升學途徑、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高等教育研究經費、發展電子教科書、學生資助檢討
丙、 美好生活
  • 環境保護與保育:改善空氣質素、水資源管理 (維港水質、東江水供應 、海水化淡)、固體廢物處理、自然及文化保育、食物安全、文化藝術、體育發展、地區小型改善工程、動物福利
丁、 發展經濟
  • 配合「十二五」規劃、開拓市場、區域合作、六項優勢產業 (醫療產業、環保產業、檢測及認證產業、教育產業、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支柱產業 (提升香港金融競爭力、旅遊業、物流、競爭條例草案)、扶助中小企
戊、 一國兩制
  • 一國兩制、中央政府支持、高度自治
己、 民主發展
  • 政治制度發展、政團與政治人才、政治倫理、政治委任制度、公務員團隊、國民教育
庚、 未來挑戰
  • 政府角色、人口老化、政治改革
辛、 信任自己


總結

回歸後,1997年10月的亞洲金融風暴令股市樓市雙雙急跌,2000年科網股爆破,2002年頒布《實施基本法第23條諮詢文件》,2003年SARS爆發,2003年7月50萬人上街遊行,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觸發環球金融海嘯 [註十五/十六]。

政治,落實「一國兩制」、《基本法》、官員問責制,主力做;

基建,十大建設,(1) 南港島線、(2) 沙田至中環線、(3) 屯門西繞道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4) 廣深港高速鐵路、(5) 港珠澳大橋、(6) 港深空港合作、(7) 港深共同開發河套、(8) 西九文化區、(9) 啟德發展計劃、(10) 新發展區,十項做了八九項;

經濟,以經濟發展為首要目標。施政報告寫了,十年後便做到了。

回歸後1997年至2010年,在施政報告/財政預算案的醫療部份:兩個字 = 「無錢」,所以不斷提「融資」、「保險」。10多年前沒有計劃興建新醫院,10多年後2019年醫院沒有位,沒有足夠病床,病房年年爆滿,是政策的後遺症 [註十七]。

參考資料

董建華
[註二] 2000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三] 2001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四] 2003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五] 2004年施政報告 (董建華) 
[註十] 2008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十一] 2009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十三] 2011年施政報告 (曾蔭權)

[註十四] 香港硬幣和公院病床,2019-10-24
[註十五] 時事議題:回歸20年大事記(一),明報,2017-6-1
[註十六] 時事議題:回歸20年大事記(二),明報,2017-6-1
[註十七] 醫療政策的因果,2019-02-22

陳沛然議員上
2019年10月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