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重申,我不是反對開會,管理一個7萬人的機構,開會是應該的。我只是要求,在一年52星期裡,每年流感高峰期的4至6星期,由總部開始以身作則,不叫開會議,大家專心應付病房爆滿,落手照顧病人。
醫院管理局內務會議在2019年3月28日通過成立專責小組,檢視和理順行政效率 [註一,醫管局新聞稿]。
今天,開會是為了開更多的會。
(網上圖片 - 少林足球)
不能說的秘密
我們都知道,中高層每星期都要開不同的會議:部門、醫院、聯網、總部等等。
有顧問醫生向我說,開會和行政工作的名稱五花八門:
- 所有總部主持或在總部開的會議,包括 IT, COC, CC,Q&S, Drugs 和 Training courses;
- 醫院層面的行政會議,包括 Drug, IT, Q&S, Accreditation, Tender board, Credentialing, Strategic Plan, HGC, Hospital management meetings;
- 和病人服務沒有有直接關係的行政:Annual Plan submission, procurement process of medical equipment, progress reports: COR & annual plan deliverable, medical reports, leave approval, SDR.
-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 Advanced Incident Reporting System (AIRS), Sentinel Event Policy, HA Convention,
-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gramme (PPP)
- Surgical Outcomes Monitoring and Improvement Programme (SOMIP)
可是,我在2016年11月問醫管局,在2016年1至3月流感高峰期時,醫管局總部、各大醫院總共有多少次會議?[註二] 政府在2017年1月回覆,在2016年1至3月期間,醫管局共召開4次有關內科、骨科和急症專科的內部會議。每次會議平均有24名醫護人員出席 [註三]。
我在2019年2月再問醫管局,在2018年1至3月流感高峰期間,在醫管局總部大樓內共開了多少次會議?答覆也是4次...
- 在醫管局網頁內,2018年1至3月流感高峰期間,在醫管局總部大樓內 Administrative and Operational Meeting - Minutes 都有3份 (分別是49人、48人、52人) [註四],加上2018年3月22日醫管局大會會議紀錄 (52人) [註五],已經4次。
- 還有醫管局根據《醫院管理局條例》成立了三個區域諮詢委員會,在2018年1至3月流感高峰期間,也開了3次會 [註八]。加起來已經7次了。
- 還有醫管局大會轄下成立了11個專責委員會 - 審計及風險管理委員會、緊急應變策導委員會、行政委員會、財務委員會、人力資源委員會、資訊科技服務管治委員會、中央投標委員會、醫療服務發展委員會、公眾投訴委員會、職員上訴委員會及支援服務發展委員會 [註六]。
- 還有在41間醫院/機構成立了33個醫院管治委員會 [註七]。
- 在醫管局管理架構下,還有8大部門:聯網服務部、質素及安全部、策略發展部、財務部、機構事務部、人力資源部、資訊科技及醫療信息部、內部審計 [註九]。
我認真地問了兩次,1至3月流感高峰期間,在醫管局總部大樓內共開了多少次會議?得到的回覆是4次。我會fact check 的。其實知道醫管局總部大樓內有幾多間會議室,每間會議室都有預約紀錄,每次開會都會有會議紀錄。我明白只是不能說的秘密,我明白的。
溝通失效 Communication breakdown
我認同總部有政策,要透過開會收集意見和傳遞訊息,例如加一種新藥,總部開完、聯網開、醫院開、部門開,將新訊息一層層傳遞下去。這就是開會其中一個源頭,可是傳遞訊息效果十分差,大部份前線沒有開會的收不到訊息,上情不能下達。
相反,前線遇到的問題,層層管理層層隔絕,下情不能上達。結果護士連續兩年出來示威,說護士人手不足。
漸進地大家都忘了初心
醫生護士的本業,就是落手照顧病人,不是開會。
醫院管理局的工作,就是管理醫院,而不是開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