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4
「三座大山」議案發言稿
領展大幅加價、拆售商場和停車場,趕絕小商戶,公屋居民在無選擇下要買貴東西,都說了十年。
港鐵曾經是香港很有效率和安全的公共交通工具,但近年事故頻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意外,某些路線要慢駛或者停駛,港鐵站大排長龍,無數市民要爭相改搭其他交通工具。最近一次意外更是港鐵有史以來第一次撞車,幸好撞車是凌晨收車之後測試緊新訊號所引起,車上沒有乘客。想像一下撞車意外是在載客時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多年來,政府積極擴展港鐵網絡,令愈來愈市民依賴港鐵,甚至有人批評港鐵獨大。而當市民愈來愈依賴這個龐大的交通系統,又發生沙中線工程不合規格和造假、集體遺失施工紀錄等的醜聞,令市民更擔心港鐵的安全。不但如此,港鐵票價有加無減,最近又公布加價3.3%,令基層市民的交通開支負擔愈來愈沉重,完全不是一個公營企業應有之道。
至於強積金被行政和管理費蠶食,打工仔女難以靠強積金養老,民間有共識爭取全民退休保障,政府研究又研究,最終不了了之。這些在立法會都討論過。
領展、港鐵、強積金呢三座涉及民生重大議題的「大山」,之所以問題愈積愈大,政府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首先,負責興建和管理公屋的房委會,負有確保公屋有足夠的民生相關設施,包括街市、停車場等的責任。自從政府將公屋的街市、商場和停車場售予領展的前身領匯,將公共資產私有化之後,就將責任一併「私有化」。在商言商之下,財團當然會賺盡,小商戶承受不了貴租離場,市民被迫買貴東西,或者買不到生活所需。財團將商場、停車場高價轉手,現在已經大約將三分一物業轉手,賣給另一些財團去賺錢。
政府在整天喊要搞好基層醫療,其實屋邨醫生一直扮演公屋基層醫療守護者的角色。回看歷史,六、七十年代多個公共屋邨相繼落成,公營門診應付不了,政府以優惠租金吸引私家醫生在公共屋邨開診所,收取居民可負擔的費用,居民亦不需要到很遠的地方看醫生(1)。但自從商舖售予領匯之後,醫生一是捱貴租,以及給他們選擇的舖位愈來愈少,於是屋邨診所買少見買少,再不能夠扮演基層醫療的守護者。可以看到,政府當年一個短視的決定,影響數以十萬計居民的起居生活和健康。
現在領展已經是一間上市公司,並非什麼公營機構,政府要監管領展、限制加租談何容易。比較可行的是策略性回購部分領展物業,由政府用較相宜租金租給社福機構和小商戶,讓他們提供市民急需的社福同民生設施,同時盡可能由房委會興建街市和其他民生設施,令小商舖都可以生存,亦令市民有多些平價選擇。
如果說領展現在市值一千九百多億,要回購很難。政府作為港鐵最大股東,擁有大約四分三股權,港鐵現在市值二千七百幾億,要回購大約需要690億,政府回購鐵將它變回公營機構是可行的。變回公營機構,不是上市公司,政監管的權力又變大,而且政府再無藉口說港鐵是上市公司,要為股東負責,唔能夠干涉商業行為這些陳腔濫調。
為何港鐵變番公營機構值得研究,是因為港鐵在公共交通愈來愈佔壟斷地位,沒有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和它競爭,因此不可能靠競爭令它減低票價,唯有將港鐵變回向公眾負責的公營機構,透過政府以至立法會的監管,可以規管港鐵的票價,以及加強港鐵的問責性,不用像現在般,港鐵變成獨立王國,政府什麼也管不到,。
最近歐洲小國盧森堡宣布明年起,所有公共交通工具免費,好有烏托邦味道,我們當然不期望香港政府會這樣做,但在百物騰貴,香港位列全球生活費用最高前幾位的今日,紓緩市民的交通負擔,是政府的責任。是否全面收購港鐵,需要的有政治意志,是服務市民的政治意志。
至於強積金,我們之前在審議何君堯議員所提的議案的時候都討論過。政府至少應該盡快落實取消強積金的對沖機制,令僱員有多點保障。我在立法會都說過很多次,香港是世界最富裕的城市之一,政府坐擁巨大的財政儲備,但講到市民的福利和保障,就遠遠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政府經常說不適宜干預市場,透過自由市場競爭,才對市民最有利,實際上在金融地產主導下,只有利大財團賺大錢。政府一日不改變這種向商界,特別是向大財團傾斜的施政心態,恐怕這三座大山的問題只會持續落去。
本人謹此陳辭。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