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8
乙肝大戰三部曲:乙肝侵略戰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全球有超過20億人被乙型肝炎(下簡稱乙肝) 病毒感染,每年有780萬人死於乙肝併發症,包括肝硬化和肝癌,每年也有超過50萬個新增的個案。在香港,根據2014年衛生署的肝炎報告,在不同群組的統計中,大概有5至8%的人是乙肝帶菌者。帶菌名字並不準確,因為乙型肝炎是病毒,不是細菌。
乙肝帶菌率在世界各地有所不同,從低度流行地區的0.1%,至高流行地區20%。低流行地區包括美國、西歐、澳大利亞、新西蘭、中東(0.1至2%),中度流行地區包括地中海國家、東歐、中亞、南美和日本(3至5%),以及高流行地區包括東南亞、中國、太平洋群島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10至20%)。這種情況,延至移民後裔,有研究指出,非洲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人往往有較高的乙肝帶菌比率,比白種美國人高很多。
乙肝的侵略方法主要是「體液」,在高流行地區,母嬰傳染是主要原因;而在低流行地區,育齡婦女乙肝帶菌率不高,大多數嬰孩也不會受感染,乙肝的感染都在在成年時通過性交,或與他人共用針筒而獲得。
不是所有的乙肝感染都會成為慢性或長期帶菌,乙肝帶菌比率與患者何時感染有關, 如果從在出生時感染乙肝,嬰兒其後有慢性肝炎的機會高至90%;如果在1歲至5歲才感染到乙肝,之後變為慢性肝炎只有25至50%;如果到成年才感染到乙肝,少於5%成為慢性肝炎。 這便能夠解釋為何西方國家少、亞洲多乙肝帶菌者了。
乙肝的侵略戰雖然可惡,但是大家不用怕,下期預告,「乙肝大戰四部曲:疫苗新希望。」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