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政府在醫療施政的重點之一,「基層醫療」。很多人問我,去評論「基層醫療」的未來,我是足球員,不是算命的,所以不知道。可是我卻知道每屆政府都有不同的口號。
房屋政策的口號
回歸二十年,每屆政府在房屋政策,都曾有一些口號,一點願景:- 董伯伯的「八萬五建屋計劃」[註1],每年供應不少於85,000個住宅單位,希望10年內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由6.5年縮短至3年;
- 煲呔曾的「以勾地政策取代定期賣地」,2005年不想樓價再下挫,跟隨董伯伯政策,停建停售居屋,又以勾地政策取代定期賣地。結果到2009年金融海嘯後,由於供應不足,樓價持續攀升 [註2];
- 梁振英的「港人港地」,2012年上任兩個月時,突宣佈要盡快執行「港人港地」政策,把啟德發展區第1H區1號及2號、合共約1.6公頃的住宅用地納為首批「港人港地」先導計劃。在2014年項目正式命名為「啟德1號」,2017年第四季落成。梁振英指出,樓市已有回落迹象,辯稱港人港地是「樓市過熱時先用」,意味政策只推出得一年、只得兩幅地皮便壽終正寢 [註3]。
每次口號,都使人有幾年的憧憬,二十年後結果怎樣?自己判斷。
「基層醫療」
回到「基層醫療」,消息指的社區診所、醫社協作並不是新事物,早在2010年在精神健康政策的ICCMW已經有了,7年來效果如何?ICCMW
- ICCMW 全名是 Integrated Community Centre for Mental Wellness ,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 [註4];
- 醫社協作:在2010年由社會福利署成立,在十八區內把不同的社區服務綜合起來。 由醫生、社工、專職醫療人員或政府部門轉介;
- 社區中心:為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他們的家人/照顧者及居住當區的居民,提供由及早預防以至危機管理的一站式、地區為本和便捷的社區支援及康復服務。
這個醫社協作、基層醫療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7年來能否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
- 從2010年ICCMW成立以來,醫管局精神科非緊急新症的輪候時間,大幅增加 [圖表1 - 註5]。
- 7年來能否減輕公立醫院的負擔?答案是否定的。
[圖表1]
社區中心睇餸食飯 vs 醫院收症無上限
- 過去三年,政府每年向ICCMW資助金額增加了,處理個案數目卻封了頂似的 [圖表2 - 註7]。
- 政府當局表示,社署就 ICCMW 的開支,已由 2012-2013 年度的 1 億 9,900 萬元增加至 2017-2018 年度約 3 億 1,390 萬元 [註6]。
[圖表2] 過去三年,政府每年向ICCMW提供的撥款、處理的個案數目
- 相對醫管局的急症室,又快(急症部份)、又好、又平 [註8 専欄 - 米豬蓮兩星級的香港醫療],也在提供超級服務,包括一年365日無休假、24小時、籌無上限、一站式護士醫生藥物抽血X光、免費救護車直達等。專科門診也是,每次診症80元全包,精神科社康護理服務更是費用全免 [註9]。
NGO營運的綜合社區中心
- 現時全港有 24 間綜合社區中心, 由 11 間津助非政府機構 ("NGO") 營運 [註6]。
- 而NGO的行政費用高,肥上瘦下,賬目不透明,已被廣泛報導 [註10];在立法會也聲討了很多次 [註11 - 社福機構高層人員的薪酬及現金津貼透明度 ]。
[圖表3]
基層醫療的未來?
- 我喜歡找數據、翻文件、論證論政,希望從歷史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如無法改善更正現時ICCMW的問題,將來推行的基層醫療憑概念講口號,很可能也會重蹈覆轍。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房屋政策如是,醫療政策也是。
- 此文是基層醫療系列之二,第一篇是老馮京的基層醫療 [註12];下一篇為大家分享:在香港要實行基層醫療所欠奉的必要條件。
[註1] 八萬五建屋計劃,維基百科
[註2] 總結三位特首房策成效,壹週刊20170309
[註3] 【港人港地】梁振英視港人港地為重大政績 推行一年壽終正寢。蘋果20160825
[註4] 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社會福利署
[註5] 審核2017-18年度開支預算管制人員的答覆FHB(H)026
[註6] 精神病患者及康復者的社區支援服務,立法會 CB(2)1482/16-17(02)號文件
[註7] 立法會議員質詢,精神病患者社區支援服務,20161214
[註8] 専欄 - 米豬蓮兩星級的香港醫療
[註9] 醫管局醫療收費
[註10] 【肥上瘦下】NGO高層加薪跟足政府 前線做八年僅「跳3個point」香港01-20170610
[註11] 社福機構高層人員的薪酬及現金津貼透明度,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20170612
[註12] 老馮京的基層醫療
陳沛然醫生議員敬上
丁酉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