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週刊專欄「居屋醫院」「直資診所」(陳沛然醫生)
作為前線醫生一分子,每天都要照顧病人生老病死,我們知道病人的痛苦,公共醫生的無奈是明知政府資源永遠有限,也要盡力幫助最多病人。
「為何非緊急新症要排兩年?可否快一點?」「為何半緊急電腦掃描要等一星期?」「為何在門診登記後要等一個小時?可否快一點?」「不想用非專利藥物,可否用正廠靚藥?」
「我們會盡力盡快幫助你,如果不想等,有些自費掃描和自費藥物計劃,你會考慮嗎?」「不會考慮花錢,盡快和醫好我,是你醫生的責任。」
在香港,有很多社會問題,醫療、房屋、教育、基建、政治等。在房屋和教育政策中,我認為有東西是可以給醫療借鏡的。
房屋,我在小時候要排公屋,終於等到上樓,一家四口住在二百呎沒有房間的屋內,家徒四壁,唯一的窗正正對着著整個屋村的垃圾站。一直住到大學後,媽媽抽到居屋,把公屋還了,生活得到改善。結婚買一間房子,是補了地價的細小居屋。我感激當年政府居屋政策令我有向上流的機會,也感恩太太甘心跟窮小子一起儲首期、一起供樓。看到近十年政策傾向高地價、曾停售停建居屋、只有排公屋和豪宅選擇,我明白新一代的困難和不滿。
教育,近年來有很多家長不滿,學位世襲制、小班教學、外籍老師比例、國民教育、全港性系統評估等等,我看到有直資這個中間的選擇後,那些不滿傳統學校的家長,不會坐在「公共」學校然後嚷着又要平又要好,而會用腳投票選擇直資學校或私校。
香港醫療的困局,是公立醫院提供近九成的住院服務,但是總醫療開支,一半在私家一半在公家;醫生人手也是一樣,一半人手照顧九成住院病人。政府和市民都不想在公共醫療多付金錢,但是兩方面又要醫療服務「又平又快又好」,我明白一般市民無法負擔私家醫生醫院費用,只好被困在醫管局內投訴、鬧和爭取最好最快的。
怎樣才能增加對公共醫療的資源投放?政府不會額外為醫療增加「經常」開支,市民病人不肯加稅,有善長總理每年捐一百億給醫管局改善醫療質素嗎? 香港醫療沒有「居屋醫院」或「直資診所」, 用者自付是否公共醫療的出路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