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8

乙型肝炎前傳

很久以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描述肝由膽汁產生流入肝臟的疾病,並把癥狀仔細寫出來,包括厭食、嘔吐、發熱、黃皮膚、腹痛等。第一次在文獻記載肝炎是在一八九五年,在一八八三年八月有一百九十一位在造船廠工作的員工同時患上了黃疸症,當時他們在同一天用針注射了天花疫苗,其他一千位員工,在另一天注射或沒有打針的,都沒有黃疸症。在兩次世界大戰其間,已經發現兩種不同類型的肝炎,傳統傳染性肝炎,和經血液傳染的肝炎。乙型肝炎就是由血液和體液傳染。

乙型肝炎抗原,最初是由美國教授布隆伯格和他的團隊在一九六五年找出來,其後在一九七六年為此而拿到諾貝爾醫學獎。發現乙型肝炎的故事也是無心插柳,布隆伯格教授最初是研究基因學的,他和他的團隊走遍全球,從世界偏遠地區的外來人口採集血液樣本,計劃尋找遺傳差異,然後再研究這些差異是否與疾病有關。那時候因為技術所限,只能用間接方法做研究,血內的抗原和抗體。那裡去找血內的抗體?他們找患有血病要長期接受多次輸血的病人,因為輸了不同的血,所以便會產生不同的抗體。布隆伯格教授就用這些抗體,混到世界各地的血液樣本,來做實驗。

無意中,在兩名多次接受輸血治療的病人血清,發現一種異常的抗體,它能與一名澳洲土著人的血清產生沉澱反應,那時候他們叫它為澳洲抗原,直到一九六七年才知道這澳洲抗原與乙型肝炎有關,直至一九七三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澳洲抗原命名為乙肝抗原,隨後正名為乙肝表面抗原。

布隆伯格之後更發明了乙肝疫苗,教授的研究被視為是拯救了最多的肝癌病人。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