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6
E週刊專欄 - 課堂吸收困難症(陳沛然醫生)
原文刊於E週刊專欄
這個星期我到大女兒的學校參加家長日,校長每次都為家長細心講解學校的教學理念,我看到女兒真的可以在愉快中學習,課堂裡有很多討論,她十分喜愛圖書教學,享受看書,獲得的知識比我當年小學時更多更深,真奇妙!
我是一隻從小由填鴨式教育醃製出來的陳皮鴨,不要問,只要留心上課; 不要想,多做練習題和舊考試卷便行。考會考高考辛苦,讀醫學院要捱,考醫生專科試工餘時間讀書更苦,我的印象中,學習和愉快是不會並存的。
讀中學時不知道為何在課堂上吸收得很少,最近我跟中學教化學的老師笑說,我患有「課堂吸收困難症」,每次測驗考試前才臨渴掘井 。入了大學醫學院,發奮讀書,下課後立刻溫習一次,之後有時間再溫多兩次,我察覺到自己每次都要把筆記讀完十次八次,才開始記得知識考試合格,我以為自己是「記性差」,唯有將勤補拙。另外有一件奇怪的事,我喜歡跟人家分享讀書心得口訣,在中學時更試過有鄰班同級同學,見我成績好叫我幫他補習,我覺得每次講解到人家明白後,自己也再明白多一點像開了竅。
最近因為要主理不同醫護訓練課程,包括模擬訓練,有一次聽模擬訓練總監蔡醫生的課堂,終於解開了我三十年來「讀書不明不白之迷」。他說不喜歡課室授課,因為研究發現聽書者只能記得二十分之一,教育效率很低;看看他介紹的「學習金字塔」,閱讀也只能記下十分之一,圖像可以幫助記憶有十分之三,視像教學令學生記得有十分之五,討論有十分之七,到真的做工作或實習,便會有九成記憶了。謝謝蔡醫生,我終於明白為何有 「課堂吸收困難症」、「記性差讀十次 」和「補習開竅」的現象了。
「學習金字塔」理論源於戴爾在六十年代的著作,他是一位視聽教育
專家,在那個年代提出電視學習是很創新的意念,現在的家長只會說:看電視是不好的,會壞眼的。其研究更指出,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最好方法是在金字塔底部,包括實地考察、實踐活動、情境學習或模擬訓練。
「學習金字塔」不單應用在教學上,星期日返教會祟拜,我只能記得講者說話的一兩個重點,為何要查經?為何要團契?為何要侍奉?終於明白了。我現在主理的模擬訓練,就是令學員有親身經歷,畢生難忘。新派學校的活動教學,不只是為了噱頭為了開心,有效的讀書方法,事半功倍。多跟別人分享,原來自己也有得益。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