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15

E週刊專欄 - 尋找潛能的故事(陳沛然醫生)


原文刊於E週刊專欄

身邊有些朋友為兒女每星期安排了十項八項課外活動,放學後要補習,星期六日的活動排得密麻麻,希望拿一些證書、獎牌,為考中學大學時的履歷表做準備。我的大女沒有上補習班、沒有很多課外活動,只有畫畫、跳舞和游泳。畫畫和跳舞是她最喜歡的,自己選擇的,太太說學游泳目標不會遇溺便行,問我要轉學甚麼運動,我回答說可以參考專科醫生訓練的模式。

香港醫生,在大學醫學院考過統一的執業試,再完成一年的實習後,便要自己找不同醫院不同專科工作,找到了便可以申請至少六年的在職專科醫生訓練。大部分的專科醫生訓練,分為兩至三年的基礎訓練,以及三至四年的高階專科訓練。

我在實習時做過內科、外科和骨科。在基礎專科訓練時,要每三至六個月轉到不同分科工作和學習,那些年我做過心臟科、呼吸系統科、腦神經科、腎科、血科、內分泌及糖尿科、老人科、皮膚科、深切治療科、腫瘤科。這些經驗,在我的行醫生涯十分重要,在每天巡急性內科病房時可大派用場,透過接觸不同的學科,我找到了終身興趣:腸胃肝臟科。

有家長說五歲兒女的潛能在打網球、打高爾夫球。最近媽媽對我說,小時候我內向害羞和不多說話,連認識了我四十年的媽媽,都不知道我的潛能,也估不到我會勇敢地站起撐醫生。在運動上,我試過在不同年份打過功夫、柔道、乒乓球、壁球、籃球、劍擊,終於找到了足球和跑步為興趣並作高階訓練。在工餘,我試過在做研究、教書、課程設計、寫電腦程式、寫網頁、寫專欄、會計。因緣際會做了十年工會、兩年工會會長,把我的領導才能逼出來,也展現了團結醫生的能力。

請注意,放開懷抱學不同的東西,只是基礎訓練,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請專心一意,敬業樂業,總有成功的一天。相反,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

太太說:「長篇大論,咁轉學啲乜好?」
「我建議花一兩年學拍類運動,然後接觸球類如足球籃球排球,再學學武術搏擊,從中找出她的興趣和潛能,作高階訓練,不如轉學網球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