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1

大腸癌攻防戰:什麼是大腸癌?

「上星期我幫你做的大腸鏡檢查,發現有異樣,活驗組織化驗結果確實是大腸癌,我們會建議做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適合做手術,還是要打化療。」
「陳醫生,什麼是大腸癌?為何我會生大腸癌?」

大腸癌是當大腸細胞的生長失去控制,這些細胞不斷異常生長形成惡性腫瘤,就是癌病。

大腸是人體的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也是最後的部份。消化系統包括食道,胃和小腸和大腸,在肛門結束,它們負責從食物吸收水份和營養,很多營養要吸收例如維他命、礦物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

有些人患大腸癌風險較高,首先與飲食有關的,如纖維含量不足和食大量紅肉和加工食品。生活習慣如缺乏運動、肥胖、食煙和飲酒。其他風險因素,例如五十歲或以上男性、腸癌家族史或遺傳性腸病的基因突變、大腸長期發炎、過往有大腸瘜肉。雖然未必能夠改變其他風險因素,但是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不只是大腸癌,其他心血管病、高血壓、糖尿、高膽固醇也適用。

初期的大腸癌是可以沒有病癥的,而常見的病徵有:大便有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或感覺排便不清、腹部不適、體重下降和疲倦。

要診斷大腸癌,不是在坊間抽血驗腸癌指數,而是經過醫生問病歷和身體檢查後有懷疑,可以驗大便隱血測試或大腸鋇劑灌腸造影,也可以做腸鏡檢查。腸鏡檢查不只能去除瘜肉,更可以拿到活驗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細胞是否有癌症的跡象。

「陳醫生,那麼有何治療方法?可以預防我的家人患大腸癌嗎?」下期待續。

參考資料:


陳沛然醫生上

2016-05-30

書到用時方恨少



東主有病,休息一天。
但要趕稿,莫可奈何?
書到用時,才方恨少。

2016-05-26

E週刊專欄 - 課堂吸收困難症(陳沛然醫生)


原文刊於E週刊專欄

這個星期我到大女兒的學校參加家長日,校長每次都為家長細心講解學校的教學理念,我看到女兒真的可以在愉快中學習,課堂裡有很多討論,她十分喜愛圖書教學,享受看書,獲得的知識比我當年小學時更多更深,真奇妙!

我是一隻從小由填鴨式教育醃製出來的陳皮鴨,不要問,只要留心上課; 不要想,多做練習題和舊考試卷便行。考會考高考辛苦,讀醫學院要捱,考醫生專科試工餘時間讀書更苦,我的印象中,學習和愉快是不會並存的。

讀中學時不知道為何在課堂上吸收得很少,最近我跟中學教化學的老師笑說,我患有「課堂吸收困難症」,每次測驗考試前才臨渴掘井 。入了大學醫學院,發奮讀書,下課後立刻溫習一次,之後有時間再溫多兩次,我察覺到自己每次都要把筆記讀完十次八次,才開始記得知識考試合格,我以為自己是「記性差」,唯有將勤補拙。另外有一件奇怪的事,我喜歡跟人家分享讀書心得口訣,在中學時更試過有鄰班同級同學,見我成績好叫我幫他補習,我覺得每次講解到人家明白後,自己也再明白多一點像開了竅。

最近因為要主理不同醫護訓練課程,包括模擬訓練,有一次聽模擬訓練總監蔡醫生的課堂,終於解開了我三十年來「讀書不明不白之迷」。他說不喜歡課室授課,因為研究發現聽書者只能記得二十分之一,教育效率很低;看看他介紹的「學習金字塔」,閱讀也只能記下十分之一,圖像可以幫助記憶有十分之三,視像教學令學生記得有十分之五,討論有十分之七,到真的做工作或實習,便會有九成記憶了。謝謝蔡醫生,我終於明白為何有 「課堂吸收困難症」、「記性差讀十次 」和「補習開竅」的現象了。

「學習金字塔」理論源於戴爾在六十年代的著作,他是一位視聽教育
專家,在那個年代提出電視學習是很創新的意念,現在的家長只會說:看電視是不好的,會壞眼的。其研究更指出,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最好方法是在金字塔底部,包括實地考察、實踐活動、情境學習或模擬訓練。

「學習金字塔」不單應用在教學上,星期日返教會祟拜,我只能記得講者說話的一兩個重點,為何要查經?為何要團契?為何要侍奉?終於明白了。我現在主理的模擬訓練,就是令學員有親身經歷,畢生難忘。新派學校的活動教學,不只是為了噱頭為了開心,有效的讀書方法,事半功倍。多跟別人分享,原來自己也有得益。

2016-05-21

膠波仔包膠帶之謎

膠波仔包膠帶之



致校友會主席力先生和幹事們:

萬分感謝伍華校友會的努力,五十周年活動及晚宴大成功。我最開心能重遇當年教過我中英數物理化中史地理聖經老師們,跟每一位合照及向他們道謝。

第二開心是破解了伍華膠波仔包膠帶之謎,為了準備特別節目龍門陣,我要跟李華明師兄和馮偉華師兄出場前討論,我說會問他們關於膠波仔的那些年。
首先我問72年畢業的李華明師兄,他說當年膠波是白色橙色沒有包東西。
然後我問78年畢業的馮偉華師兄,他說他的年代膠波仔有包膠帶的,我們笑說包了的膠波耐踢一點。
所以我大膽地在台上問72至78年間,是何年何人及為何開始包膠波。很高興有位師兄甲站出來說,他是在74年把整個膠波包起來的第一人,當初的原因是他們認為膠波太輕。(很抱歉我忘記了師兄甲的名字)
散席後,有位師兄乙醉倒,我和幾位師兄張樹安、 Patrick Chiu、Alex Lau、譚少華照顧師兄乙期間,他們告訴我是72至78年間讀書,並見證着包膠波的演變過程:
  • 最初是用膠帶蓋着膠波凸起部份,因為痛。
  • 然後有人把中間駁口位包一圈,防止漏氣。
  • 他們說之後有人又多包一圈,形成十字,似乎是為了識別。
  • 最後我相信就是師兄甲將整個波包起來,為了重量。
用電線膠帶將膠波整個包起,應該是我們伍華的特色,要只用一卷電線膠帶將整個波包好,要有技巧和花功夫的。

我有個建議,請校友會幹事訪問以上的師兄們,將會是一篇十分有趣的專題報告。感覺就像金田一和神探伽理略破了案,「謎底終於解開了」。

陳沛然醫生敬上
丙申春

2016-05-20

中學老師


重遇中英數、Phy、Chem、Bio、科學、地理、 中史、聖經老師,老師們都說我沒有長大沒有變,哈。

2016-05-19

E週刊専欄 - 米豬蓮兩星級的香港醫療 (陳沛然醫生)



輪候時間是香港公營醫療常被攻擊的項目,醫管局在網頁公佈的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某些專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可以長至超過一百個星期,一百個星期即是兩年,我也認為不理想,常常在想有何辦法解決。直至有一天看到台灣朋友陳志金醫生在臉書的圖表,我終於明白了。

香港醫療已經很「好」,怎樣好?根據香港衛生署公布在二零一四年的平均預期壽命,男性為八十一歲,而女性是八十六歲,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全球統計,香港女性平均壽命僅次於日本女性,排在全球第二位,而香港男性兩度成為全球最長壽的人。這個世界冠軍值得第一粒星的獎勵,還嫌香港醫療不夠好?全球最長壽還不夠?下次爭取全銀河系最長壽和宇宙最強好嗎?

香港醫療已經很「平」,政府在二零一五年的總收入是四千七百多億,總開支為四千四百億,而政府近十年都是大概花十分之一在醫療上,今年對公營醫療總撥款為五百億。香港人口有七百三十多萬人,即是政府每年每名市民醫療只投放六千八百元,包生老病死,包全年由睇急症、住院、打針食藥、做手術、換心換肝換腎、深切治療、復康治療、專科和普通科門診、社康護理,六千八百元全包宴。市民只需要在急症室診症、每天住院及首次門診給一百元象徵式收費,醫管局對非符合資格人士的服務收費 ,每天住院費是四千六百多元,每天深切治療病房費用為二萬三千元。政府的六千八百元,或市民的一百元,相比公營醫療的實質開支已經很平了。美國彭博在二零一五年公布全球各地醫療系統效率排行榜,香港在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首位,這是另外一個世界冠軍,香港醫療值得拿米豬蓮第二粒星。

孟子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那麼香港醫療又能否超越孟子一次滿足各位「平快好」三個要求?

要平又要好,就要犧牲快,所以要等。
要好又要快,就要犧牲平,當然是貴。
揀平又要快,那就犧牲好,品質就劣。

想要又平、又快、又好?那請回去你的星球吧,地球是很危險的。如果在等、貴、或劣中一定要選一項,大家會怎樣選擇?對於公營醫療,我會選擇「等」,捨快而取又平又好也。

香港醫療的「好」是世界冠軍,香港醫療的「平」也是世界冠軍,絕對是米豬蓮兩星級的醫療服務。大家問為何又好又平米豬蓮兩星級的餐廳要等位,政府和市民都不想在醫療多付金錢,但是兩方面又要醫療服務「又平又快又好」,看看圖表三個圓形重疊的中央,似乎是無法達成的。香港醫生護士夾在政府和市民中間,啞子吃黃蓮,已經盡了力,請多多包涵。

E週刊専欄 - 米豬蓮兩星級的香港醫療 (陳沛然醫生)

2016-05-12

E週刊專欄 - 迷離的輪候時間(陳沛然)


E週刊專欄 - 迷離的輪候時間(陳沛然)

為慶祝二女兒生日,我們一家人去了香港迪士尼樂園玩了一天共十一小時,有差不多一半時間即五個小時在排隊,每個遊戲平均排隊半個至一個小時,而早晚兩個巡遊加煙花表演,更要提早一小時去覇位。有些遊戲更加是排隊一小時,玩三分鐘。就像公營醫療的病人一樣,等了又等,我在想怎樣的輪候時間才令人接受?

1) 零輪候時間最好?
最好是不用排隊,這個情況有幾個可能性,第一是你給了額外的金錢,例如私家服務或紅包。第二是那個地方沒人願去 - 會倒閉吧。第三個可能,是你有熟朋友幫你插隊 - 即是打尖。 如果有間公營診所內空無一人,醫生護士每天坐著都等病人來,那一定零輪候時間,有人敢走進去嗎?不要說浪費公帑啊。原來迪士尼內有項特別服務,是用四千六百大元,在三個小時內不用排隊任玩,還有專人服務,預留位置觀賞日間夜間巡遊和劇場表演,你會排隊還是給錢?你可能說給四千元是傻的嗎? 這是另一個迷思 - 價值觀。

2) 價值觀:以金錢換時間,還是用時間換金錢?
那些年,作為學生去旅行,會選擇坐長途巴士和火車,晚上睡在火車上省下酒店費用更好。有一次朋友對我說,放假旅行的時間很寶貴,多花一二千塊坐飛機省下的精神和時間,物超所值。我部份同意,因為人類的時間觀是可以有很大的價錢差異。

比方說,有很多人會排三天三夜買最新版蘋果電話,然後立即轉售賺二千元,我的理解為用七十二小時換二千元,值不值得見仁見智;
有些人會用七十二小時只換心頭好,例如首辦公仔;有些人寧願排通宵三十多小時非急症,也不願花二百元去看私家診所,寧願省下二百元也不願換三十小時。

又例如有些人要做掃描,在某些公立醫院要排十八個星期,私家只需要一個星期,花幾千塊換十七個星期,我遇見大多數人會選擇金錢,也是見仁見智,沒有對錯。

3) 排長龍代表什麼?
身為香港人,排長龍代表有好東西,愈長龍愈要排,我和太太通常不會中計,排旋轉木馬一小時,巴斯光年十五分鐘,過山車十分鐘,那旋轉木馬最好玩嗎?結果我們玩了巴斯三次,過山車兩次。

應該投放多些資源給排長龍的地方?例如多加兩個旋轉木馬請多一倍人手便行。你可能覺得很荒謬,但是在某些公司主管和高層真的是這樣想的,某些主管希望長龍可以有多些資源,某些高層更獎勵做得慢排長龍的團隊。話說某一年的最佳團隊獎項,頒給一個原來要排隊八年,因得到總部資助人力物力,將輪候時間由八年變一年的團隊。我嘆為觀止,並理解為排八年都敢說出來,值得有獎金有獎品。

輪候時間真是比迷離莊園更迷離啊。

2016-05-05

E週刊專欄 - 真‧醫生罷工(陳沛然醫生)

原文刊於E週刊專欄

醫生真的要罷工了,大家做好心理準備沒有?

英國衞生大臣傑里米亨特(即等於我們的食衞局局長)說:「這次醫生罷工是英國史上第一次,也是黯淡的一天」,但是英國醫院在上周二罷工期間,報道指運作良好,因為各方面都做好應對工作配合罷工。

這已經是今年內第五度罷工,是第一次影響急症室、婦產科和深切治療部,有超過一萬宗非緊急手術和超過十萬名病人的門診預約會延期,醫生會取消假期和進修假期、顧問醫生和護士被調到最前線處理緊急病症、增加家庭醫生診症名額、增加百多名當值人員應付病人電話查詢,務求令緊急服務不受影響。

英國國家健康服務(NHS)有超過五萬名前線醫生,佔全部醫生三分之一,他們反對英國政府「單方面更改薪酬機制」,爭議是政府想將星期六上午七時至下午五時,撥為「正常」工作時間,從而不需要為星期六當值的醫生額外補薪。 英國醫學會曾嘗試以最大的努力跟政府會談,但是政府拒絕重新談判,並單方面宣布將在夏天硬推新合同,所以觸發是次大罷工。英國一個最新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受訪市民支持前線醫生大罷工,而超過一半市民認為責任在政府。

此句「單方面更改薪酬機制」十分耳熟,香港醫生在去年重陽節假期,也是因為這句說話,確定自己休假不影響病人服務下,相約出來靜靜地坐著九十分鐘,然後各自回家吃晚飯,過程中沒叫口號也沒罵人,更別提罷工了。相反,德國漢莎、法航和香港國泰機師,近兩年都曾經罷工令幾千班航班要取消;法國在今年四月有四十萬人上街抗議勞動法,令鐵路運輸大亂二百間學校停課。

我代表香港醫生工會去信英國當局支持英國醫生大罷工,香港醫生不抗拒英國醫生回流,我們只是要求一齊考香港醫生統一的執業試,以保障香港市民的健康。大家支持引入海外醫生的同時,我也希望海外醫生能跟香港市民和醫生分享這次寶貴的罷工經驗,告訴我們英國醫生怎樣抗衡英國政府的抹黑、輿論戰和硬推政策。外國的月亮是特別大比較圓,隔壁的飯也一定更香,支持英國醫生。